作为一代权臣,说桓温不想当皇帝,肯定不真;但当皇帝这事儿,桓温的权势和功绩还达不到。

这种内心和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与东晋皇室和门阀的冲突。

公元373年,六十二岁的桓温快死了,可想当皇帝的心不死,他逼着东晋朝廷给他加封九锡之礼。

按照惯性,只要九锡之礼搞定,自己当不成皇帝也给儿子们栽了棵好树,方便以后乘凉。

当年王莽受了九锡之礼,直接篡汉。曹操和司马昭生前也都受了九锡之礼,后来儿子们当了皇帝。

这种不臣的野心,比当年说出大丈夫不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更直接。

政治斗争,你直接我就委婉。

谢安和王坦之俩人也很狡猾,知道桓温病重,对身体不好的人,就用一个字:拖。

拖死你拉倒。

加封九锡,肯定得有篇文采飞扬又感天动地的文章才行,谢安和王坦之就以桓温发过来的文章有缺点为由,让他修改。

鱼来雁往,眨眼几个月过去了,文章改好不改好不重要,重要的是:7月,桓温挂了。

谢安也真是人才,外战胜苻坚,内斗赢桓温。

对桓温明着要取代司马氏这事儿,东晋朝廷并没有秋后算账,主要原因是谢安等门阀代表都牵涉其中,真查起来,牵连太大。并且桓家人此时还掌握重权,弄不好,刚平稳的政局又得大乱。

暂时隐忍不代表永远憋在心里。

公元388年,豫州刺史桓石虔挂了,颖川庚准接任。

公元389年,荆州刺史桓石民挂了,太原王忱接任。

桓家连续丢了两个州的控制权,表明桓家势力在逐渐下滑。

此时,距离桓温挂掉已经十几年,东晋朝堂开始掘坟鞭尸,将桓温当年不臣之心挖出来大加指责。

其中最激烈的是范弘之,公然讽刺桓温要加九锡的野心,由于这货文采确实不错,掌权的司马道子虽是后辈,可本来就对桓温有意见,看了范弘之的批评,更是激起内心愤怒的火焰。

至于接任桓温爵位的桓玄,属于这次政治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桓玄这货,出身好,又有豪气,非常自负。再加上此时东晋不是强人政治,整个朝廷都挺怕桓玄的,不敢给他实权官职,害怕这货掌权再学他老爹桓温,所以只给他安排闲职。(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疑而未用。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马‚时议谓桓温有不臣之迹‚故折玄兄弟而为素官)

公元392年9月,桓玄被任命为义兴太守,这货很不爽,让一个想要操控国家的男人去管一个地方,简直不能忍。

桓玄完全能感受到东晋朝廷对他赤裸裸的歧视,10月就不干了,回到大本营江陵去了。

回江陵之前,一场酒局,使得桓玄彻底和司马道子为首的东晋权臣闹翻。

司马道子这货爱喝酒,关键喝高之后还喜欢发表各种不平意见。

当年桓温想篡位的事儿,真心为自己司马家的江山鸣不平。趁着喝醉说道:桓温晚年是不是准备谋反!

这话一出,搞得桓玄只能跪到地上,不知道该说什么,极为难堪。

多亏长史谢景重会说话,赶快出来打圆场,把桓温比作尹伊和霍光,算是瓦解了尴尬的氛围。

桓玄这么骄傲的人,受此大辱,肯定不忿。

回到江陵后,对着东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一顿怼。

大致内容是我老爸桓温当年勤王保全你司马氏江山费了无数心,流了数不尽的汗,所以才有简文帝和你孝武帝的皇位。现在却来非议我老爸,不厚道,太不厚道!

还不忘暗讽司马道子来了句:岂惟晋室永安‚祖宗血食‚于陛下一门‚实奇功也!

这里一门就是指孝武帝和司马道子这俩货。

别看司马道子酒桌上挺横,醒之后就怂了,看到桓玄的回怼,和孝武帝俩人不再吭声。

这次桓玄和晋氏朝廷文斗之后,志向远大的桓温想通过正常手段进入朝廷,控制政局的机会算是全部堵死。

所以他必须选择非正常手段才能实现抱负,当然在他心里也燃起超越老爸桓温的理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