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辨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前言

1928年秋,井冈山的枫叶渐红,山巅远眺,十里之外村庄炊烟袅袅。这片巴掌大的山野,风景虽美,却承载着红军万余人的生死存亡。

毛委员率部上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却面临国民党重兵封锁,粮道断绝,野菜啃尽,南瓜藤也煮成了汤。一万多张嘴嗷嗷待哺,生存成了头等难题。

此时,战士们苦中作乐,有人端着半碗红米饭调侃:“吃完这顿,咱们只能喝西北风了!”毛委员却沉着应对,凝视那锅稀粥,低声道:“别慌,办法总会有的。”

井冈山的传奇,就在这饥饿与希望交织的岁月里拉开序幕。



01初见袁文才:笑脸背后的冷淡

初来乍到,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并非敌军的围剿,而是井冈山上的两大“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人各领百余手下,握着60多支枪,俨然是山中的土皇帝,掌控着井冈山及其周边的大小事务。想要在这儿扎根,不争取他们的同意,无异于痴人说梦。毛委员深知此理,决定亲自出马,先从袁文才入手!

这一天,井冈山上,枫叶正红,山风呼啸。毛委员带着队伍翻过崎岖山路,在茨坪一间简陋的茅屋里,与袁文才、王佐见了面。

袁文才是个瘦高个,眼神犀利,穿着粗布衣却透着一股匪气;王佐身材敦实,满脸胡茬,手边总是放着杆土枪。两人虽是共产主义者,却更像绿林好汉,靠着枪杆子在这乱世中立足。

会面时,袁文才嘴上客气,端出几碗粗茶,笑呵呵地说:“毛委员大驾光临,井冈山蓬荜生辉啊!”

可话锋一转,他试探道:“不过这山小地薄,怕是养不下这么多兄弟,不如另找个宽敞地儿?”这话软中带刺,分明是不愿接纳工农军。

毛委员端着茶碗,眯眼一笑,没急着反驳。他心里清楚,袁文才表面欢迎,实则戒心重重,生怕外来势力抢了自己的地盘。

面对袁文才的推脱,毛委员并未动怒,而是沉思片刻,抛出一个大胆建议:“井冈山是块宝地,咱们一起守。若我送你们百来支枪,助你们壮大队伍,能否携手共创大业?”此言一出,屋内鸦雀无声。

袁文才愣了愣,眼珠一转,似乎在掂量这话的分量;王佐则摸着枪杆,低声嘀咕:“这家伙倒是大方。”

可这个提议在工农军内部炸开了锅。会后,几名干部围着毛委员急得直跺脚:“袁、王不过是土匪出身,信不过!送枪不等于给老虎添翅膀吗?”

有人甚至拍桌子:“咱们枪都不够用,哪来的余粮送人?”可毛委员摆摆手,语气坚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袁文才若真反咱们,早就动手了。他想要的是安全感,咱们得给他这份心安。”

主意已定,毛委员说到做到。几天后,他派人送去一批步枪和子弹,足有百余支。枪支堆在袁文才的院子里,阳光下泛着冷光。袁文才走上前,拿起一支枪,试了试膛线,嘴角微微上扬。他转头对王佐说:“这姓毛的,真舍得下血本。”王佐扛起一杆枪,哈哈一笑:“看样子不像来抢咱饭碗的。”

这份诚意打动了“两王”。袁文才原本紧绷的脸松了下来,开始主动与毛委员聊起山里的情况。王佐也不再板着脸,拍着胸脯说:“毛委员够意思,咱井冈山的弟兄也不是白眼狼!”几次交谈下来,两人渐渐放下戒备,甚至邀请工农军一起操练队伍。袁文才还亲自带路,指着山间的隐秘小道:“这儿藏粮食最保险,国民党查不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