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对于如何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的问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按照“完善制度机制,严控严查严罚”要求,发电行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到其他行业的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参照发电行业管理的有益经验做法,按照不同行业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一致原则,完善核算报告核查(MRV)体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一是全链条压实相关主体责任。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企业对数据质量管理负主体责任,应落实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和月度存证、年度碳排放报告等相关管理要求,并对其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从事检验检测、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和对年度报告进行技术审核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合法合规开展工作,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或技术报告负责。在此基础上发挥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管作用,提升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监管效能。

二是全方位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对企业每月通过管理平台上报的碳排放相关数据及其证明材料由国家负责大数据筛查及定期抽查,省负责技术审核,地市负责现场抽查。该机制立足于提升基础数据的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本着慎之又慎、如履薄冰、步步为营的态度,“以日保月、以月保年”。通过开展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为导向,指导企业规范排放核算报告行为。采取飞行检查等方式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对违法企业严肃查处,对存在问题的技术服务机构公开曝光,形成有力震慑。

三是全过程纳入碳排放数据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建立完善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数据质量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穿透式监管,及时发现潜在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数据质量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