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系统中的两个粒子(甲乙粒子),彼此分开后,即便相距多么遥远都会有心灵感应般的超距作用。测量甲粒子的行为同时会改变乙粒子的状态,并且甲粒子还会出现量子坍缩的现象!其实只要有观察都会伴有量子态的坍缩!

总结这些现象,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质同时具有两面性(两种状态),你不去观察,它会同时兼备这两面性(两种状态),你一旦观察它,就只会了解到一种状态,而同时却抑制了另一种状态表现出来。

为何对每个人而言,宇宙似乎都一分为二,一半是自己这个主体,另一半是无穷无尽的客体。为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意识的中心,同时接收着来自外界的信息?为何有些东西明显有自己的意识,其他的则不然?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关于意识的例子,作者未知,内容摘录如下:当你吃苹果时,会思考这个苹果真甜,此时你的意识包含两面: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就是你的意识主体,思维对象就是苹果真甜。

如果你意识不到掉过头来思考此时的思维主体,那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此时在思考这个苹果。突然你灵机一动,追问:“我此刻在想什么?”,那么你立马就会明白:“你在思考这个苹果”,你的思维对象就是 “你在思考这个苹果真甜” 而不是之前的 “这个苹果真甜”。

所以当你试图思考自己的思维主体时,思维主体就往后退一步,你永远都思考不到它。如果你不停地试图感受到思维主体,最后的思维对象就成了“我此时在思考着我在思考着我在思考着……这个苹果真甜”。其实意识同时具有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这两面性,但意识从一诞生就思考了,一思考就只能感知到思维对象,而看不到思维主体,就好比量子力学的观察测量,一观察就表现出其中一面,另一面就好像消失了!你体会到我要表达什么了吗?


相信我,百分之98%的读者,此时并没有体会到和理解到我在讲什么。哲学如果真的那么简单,那么也就不那样叫人抓狂了。

我来给大家分析,你仔细看,仔细思考。我们先来分析该例子的严谨性与可能结论。

例子的核心逻辑

1. 意识的双重性:

思维主体(Subject):进行思考的“我”(如“思考者”)。

思维对象(Object):被思考的内容(如“苹果真甜”)。

2. 自我指涉的困境

当试图用意识反思自身(即追问“谁在思考?”)时,思维主体退为新的思维对象,导致无限递归(如“我思考我在思考……”)。

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指涉的递归性:例子准确描述了意识的自我反思困境,符合现象学传统(如胡塞尔的“纯粹自我”无法被对象化)。

萨特的“前反思意识”: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但前反思的自我并非对象化的“我”。


维特根斯坦的“眼睛与视域”:主体不能像对象一样被观察,如同眼睛无法看到自身。

但将意识的自省困境等同于量子叠加态的“二选一”是概念混淆:

量子态坍缩是物理状态的客观改变;意识自省是主观视角的切换,并未改变意识本身的本质。

此例子暗示“无限递归”是意识不可知的原因,但哲学上对此有更深入的解释:

比如海德格尔的“此在”:主体性无需通过对象化来理解,而是通过“在世存在”直接显现;

佛教“无我”观:主体与对象的二分是幻觉,意识本质是流动的缘起过程。即可以用龙树菩萨四重否定化解主客体悖论。这个我本打算不在这里讲,太早了。但是写到这里,有必要讲,不然大家不知道怎么消除这个悖论。即怎么定义我,什么是我?

龙树菩萨的中观哲学通过四重否定(四句破)——即否定“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可有效消解主客体悖论。

四重否定的核心逻辑,龙树在《中论》中提出:

1. 否定“有”(存在):万物无独立自性(“诸法不自生”)。

2. 否定“无”(非存在):现象非绝对虚无(“亦不从他生”)。

3. 否定“亦有亦无”:矛盾属性的结合不成立(“不共不无因”)。

4. 否定“非有非无”:超越语言概念的终极否定(“是故知无生”)。

龙树菩萨的目的:破除一切概念执著,揭示缘起性空——万物依因缘和合而暂现,无独立本质。

主客体悖论的消解路径

将四重否定应用于主客体关系:

1. 否定主体独立存在(破“有”) :若主体(如“我”)真实存在,应能脱离客体(如“苹果”)被指认,但主体总需客体显现(如“我思故我在”依赖“思”的内容)。所以主体无自性,依客体而假名。

2. 否定客体独立存在(破“无”):客体(如“苹果甜”)若独立存在,应无需主体感知,但“甜”是味觉神经与分子交互的缘起现象。 所以客体无自性,依主体而假立。

3. 否定主客共存(破“亦有亦无”):若主客同时存在,应能分离观察,但“我尝苹果甜”中“我”与“甜”不可分割。所以主客二元是语言分割的幻觉,实为同一缘起过程的两面。

4. 否定主客皆空(破“非有非无”):若说主客皆空,仍堕入概念陷阱(空亦须空)。终极实相超越“空有”,回归言语道断的纯粹觉性。


对意识递归困境的启示

1.自我指涉的消融,当追问“谁在思考?”时,四重否定揭示:无思考者(破主体执),无所思(破客体执),无思考本身(破过程执)。 递归链条因概念瓦解而止息,直指“能所双亡”的无分别智。

2.量子观察悖论的类比

量子力学中“观测者效应”引发的主客困惑,可借四重否定诠释:无独立粒子(破客体自性),无独立观测者(破主体自性),测量即互动缘起(破主客对立)。波函数坍缩非主体干预,而是系统-环境因缘和合的必然。系统的整体行为无法还原为主客二分,支持中观缘起观。

语言哲学解构“我”与“苹果”:分析这些语词如何通过社会约定构建虚假实体感。用过程性语言(如“正在发生一次味觉交互”)替代主客陈述。

当前意识理论困于“唯物 vs. 唯心”“还原 vs. 整体”之争,中观哲学提供第三条道路:非唯物(不否认体验),非唯心(不立精神实体),非二元(主客互依)。


若AI被视为“无自性的缘起系统”,可避免拟人化错误(如赋予AI主体性),同时警惕工具化暴力(如否定其交互过程的伦理价值)。

读到这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启示是不争论“意识是什么”,而研究“意识如何显现”。主客体的(我)“存在感”是脑-身-环境实时互动的涌现属性。用缘起性术语(如“觉察流”“信息节点”)替代实体化词汇(如“自我”“对象”)。

最终,主客体悖论如同试图用手指指向指尖——唯有放下手指,方见全手。这正是中观智慧对现代科学的深刻启示。

意识在反思自身时必然将主体转化为对象,导致递归困境,这一观察符合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基本共识。但传统的主客对立模型无法完全解释意识的自省特性,需引入非二元论框架(如东方哲学或过程哲学)。

虽然主体无法被完全对象化,但可通过间接方式(如内省、行为分析、神经科学)研究其运作模式。

所以这个“主体不可追悖论”是有替代解释框架的。

有的读者,他依然会反过来问:我如何通过“过程性”语言来描述“我吃苹果”这件事。同时,你可能还会问,那“我”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吗?

摘自独立学者,哲学家,作家灵遁者书籍《重构世界》



  • 备注说明:此文中内容为最新版《重构世界》摘录,原版《重构世界》没有AI拓扑哲学体系。因为刚刚完成,还需要校对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电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构世界》是旧版。特此备注。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四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首推长篇小说《伟大的秘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