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
物质的解脱
不少人以为修行就要离开物质。但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没有钱怎么布施呢?其实有钱没钱都可以修行。布施的成功在于对物质不执着。
唐朝流行的一部大乘经典叫《维摩诘经》。维摩诘是一个在家居士,他妻妾成群,财富无量。佛陀的大弟子像舍利弗、大迦叶、阿难等去探病的时候,他就借此狠狠的把他们骂一通,说他们的修行都不到位,甚至骂小乘是焦芽败种。
在大乘思想里,物质的富足也很重要,你看菩萨像都是穿金戴银的。物质极大丰富,很多欲求得到满足了,就没有那么多贪执。小乘是相反的,要远离物质,要去山里面,才能没有欲望。
这两种方法理论上都可以,关键是物质会不会把你捆住。但第二种方法很难普世,大多数人还是要在社会中生活,所以后来是大乘佛法盛行于世。布施是为了要达到物质的解脱,不是远离,而是不执着。不执着反而可以更好的利用物质。
二
精神的解脱
物质解脱的同时,还需要精神的解脱。对很多问题看的越来越通透,心里的挂碍越来越少。解脱是可验证的,如果我们修的对路,就会觉得越来越自在。
但是如果理解错误,也会用佛法给自己打造监狱,心会越来越沉重,没有觉得轻松自在,那肯定是背道而驰了。因上背道而驰,果上怎么可能得到解脱呢?
解脱就是越来越放松、自由自在。很多时候去修行会强化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不修行反而更轻松,这都是因为对佛法的误解,末法时代更容易如此。
三
共同的解脱
龙树菩萨总结了五种方法,即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对应现代语言就是科技、医学、文学、逻辑学、佛法。他遍学各个教派,整合了印度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并加以创新发明,统摄到佛法里,帮助众生从物质的解脱到精神的解脱,能够一起解脱。
龙树菩萨现在还被称为印度化学之父。他留下了很多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著作,除了汉文《大藏经》,还保存在梵语和藏语等文献里。龙树菩萨的辩证哲学,比形式逻辑已经高级太多了。这些方法菩萨必须得掌握,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去利益众生。
当代社会对佛教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将其视为与社会进步脱节的古老遗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一谈及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人们很少将其与佛法智慧联系起来。这种认知导致佛教逐渐被边缘化,仿佛成为了文明进程中的"活化石",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佛学典籍时,不禁为之扼腕叹息。《大藏经》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本可以为现代人类文明提供宝贵的启示与指引,却遗憾地被简化为烧香拜佛的形式化工具。这种现状不仅是对佛教智慧的浪费,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
佛教本应是连接古今、融通东西的智慧桥梁,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完全可以与现代科学文明形成良性互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佛教的价值,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本系列完)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贤威法师,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