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紧张,是因为自我客体化了。
昨天有姐妹提到一个困惑,害怕和在乎别人的评价,比如工作害怕领导不满意,也怕自己生活一团糟被别人发现。
这似乎是一个蛮普遍的现象。
一般来说,还有个特征,就是容易紧张。
被凝视的瞬间身体紧绷、心跳加速、头脑空白,仿佛灵魂突然出了窍,一切都变得难以控制。
尤其是,对方越权威,越重要,或者关注自己的人越多,就越表现得不自然。
其实,这恰好是因为主体性不够稳定,在被他人凝视时,难以支持自我的存在,而让自己沦为了一个可以被别人评头论足的“物品”。
自我客体化的人,失去了关注“我”的能力,比如我能展示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反而掉进了“他人陷阱”:他如何看我,他满不满意,他对我有没有好感。
进而将情绪主控权完全交予他人:夸我就喜上眉梢,稍有不满就焦虑崩溃。
这就是自我最虚弱的时刻,也是最无法自然呈现自己真实实力和魅力的时刻。
01
内化的模式
为啥会这样呢?
大概率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把我们放在一个客体的位置上,再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审判+评价。
这种高位压迫,会让本就幼小的我们,在很多的打压、羞辱、挑剔或者冷落中自我矮化,同时内化被人审判+评价的互动模式。
也就是说,小时候被父母缴了械,长大就会自动对别人缴械。
曾经被父母凝视的那双眼睛,现在变成了被周围所有人所凝视的眼睛,这种凝视无处不在,令人窒息。
而一直感受到被凝视的人,是无法长出健康的主体性的。
因为主体性只会主动“凝视”,而无法“被凝视”,总是感觉“被凝视”的人,只能永远呆在客体的位置上。
所以,当一个主体性不稳定的人,碰上一个主体性稳定的人,往往因为感受到被对方凝视而散发出弱者气息,哆哆嗦嗦,紧紧张张,不战自败。
即便发展出强势的人格面具,也难掩这份虚弱。
有时候甚至会吸引很多恶意。
02
如何改变?
有姐妹说得很好:
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只对自己重要,就算别人看我不爽那又怎样,我还看他不爽呢,在乎别人的评价是最没必要的内耗。
这就是一个充满“主体性”的回答。
你凝视我,我就凝视回去,你评价我,我就评价回去,我们的位置和权力是对等的。
当然,这也建立在有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否则可能知易行难。
以下三个建议或许有帮助:
第一,搞清真相。
他人所谓评价,很多时候是自己的投射,只能说明他是怎样的人,而说明不了你是怎样的人。
比如,领导对你不满意,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习惯pua你——
只能说明他内心充满挫折和虚弱,需要投射到别人身上,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并不代表你真如他所说那么差劲。
比如,别人说你长得不好看,身材不好,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审美固化且严重匮乏的人——
他爱吃白菜,挑剔萝卜,这是他的问题,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首先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再去找到那个爱吃萝卜的人就好了。
真相就是,自己是什么人,看这世界就是怎样的滤镜。
活在别人的滤镜里,扭曲自己去配合别人,是最不划算的一件事情。
第二,也收收自己的投射。
你的投射是什么呢?
就是把所有人都投射成了曾经那个挑剔严苛的父母,感觉被他们时刻关注着、审判着。
但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多观众,每个人都在为生活焦头烂额,我们在别人眼里可能完全不重要。
这个不重要有两层:
一是别人不会没事总惦记着你,毕竟不是父母;
二是就算看见你“丢人”了,嘲笑贬低了两句,这两句话对他来说,只是张口就来的事情,说完可能就忘了,他不需要为你的人生负责。
而如果你陷进去了,为此内耗不安,就是在献祭自己的人生。
为别人的不重要而付出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最不划算的一件事情。
第三,练习自我审判。
你是自己的最高法院,拥有对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的最终裁定权。
这家餐厅你认为难吃,那就是难吃,无需再征求任何人的意见;
这件事情,你有自己的判断,那就忠于自己的判断,无需再为其他人的想法而摇摆;
这项工作,你觉得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了,那就是满分,可以根据领导的意见修改,但内心永远为自己打call。
当主体性真正长出来时,所有一切的聚焦点都回归了“我”,一切由我而来,一切为我所用。
你有了自己的评价体系,可以真正与对方平视,而不必再自我矮化为客体,仰视别人,接受别人的定义。
自然就不会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会再那么容易焦虑和紧张。
主体性萌发之时,就是自我魅力崭露之时。
请记住:别人都是人生的过客,只有自己是永远的主场。
本文来源:MISS蔷薇(ID:vlook7232)作者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已出版《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辛苦你啦,内在小孩》等畅销书。关注@ MISS蔷薇,查看更多原创文章,从心理学视角观世界,修自己。转载请联系原号。
☜♡☞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