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满减活动即将开始。
——今天的编辑 谭孃
出了太阳的彭镇是热闹的。
还才下了地铁上了车,没开拢几步就变得拥挤起来。首先是变窄的路,再是黄色公交车慢悠悠地一站一停,从四处涌来的骑行者游刃有余,穿梭其间。
斑马线前遇上艺体中学午休的老师们外出吃饭,车只能以不超过10迈的速度往前滑,最后一股脑扎进齐人高的油菜花田旁的停车场,切换成步行,加入地面交通拥挤的一环。
上次来彭镇还是摄影系学生的身份,老辈摄影家带着对观音阁老茶馆的爱,灌输给后生,教他们在暗室里捕捉开水水汽里的氤氲,刻画绝佳侧顶光铺在早起坐在角落与叶子烟为伴的祖祖们脸上沟壑中呈现的年代感。
只记得弯弯绕绕走了很远的路,起得很早,来得很早,茶馆对面的木板门还关得严实,阴雨天气,与这次大相径庭,更不会注意到隔壁开了家没有招牌的馆子,而据说它,不管什么天气,饭点总是满座。
一入老街,只可步行的街道比机动车道更夸张——自店铺延伸出的座椅铺满街道,不管吃饭喝茶饮咖啡,都塞得满当,是好天气的礼遇。
在采耳的音钗声,茶碗里的开水声,七七八八的嗑瓜子声中翻山越岭,暂且越过延伸出的几条干道,直接往老茶馆方向赶,春波楼,果真没有招牌。
两面道旗高悬指引方向,即使是错峰饭点,上桌客人留下的碗筷还是来不及收。
没错,这是家典型夫妻老婆店,坐落彭镇永丰路尽头。一间未经过分改造的川西民居,从口入,内有小院。食客很爱坐在院子里,这个季节,正是院里梨花开的时候。
小邵灵活游走在前台后院,负责点单传菜收桌,同样打杂算账招呼客人的,还有他的妈妈和老婆,老邵则是那位“唯一的厨师”,即便店里贴了不少提示,一家人还是在高峰期忙不过来。
幸运地坐到了座位,不幸地错过了今日份豆花,只卖到中午的春波楼,来晚了就是会错过很多招牌菜,比如,年过耄耋的邵婆婆每天还坚持包的200份春卷。
火速点菜,想不到客人一波还接一波来,给厨房上了强度,小邵加入,两口猛火灶和父子齐上阵,没有预制,满是锅气,更保障了食客的“耐心等待”。
按桌走菜,其实速度很快。
尤其是天热起来想吃得轻松点,凉拌鸡、耙耙菜就成了高频点单项。肝腰合炒更是速度,刚下锅就要起,急得在锅里做波比。
晒太阳的成都人是幸福的,边吃着美味饭菜边晒太阳就幸福加倍。
凉拌鸡在片和块之间选择了小而适中的薄块,赶口。红油香,但更惊喜的是藏在红油下的麻,不直给,不过分,只有吃得够多才隐隐发作,恰到好处。
肝腰合炒不功不过,主打吃一份锅气。赶在豌豆颠的尾韵摘嫩尖入菜,配上阳光好像捡了一个暖冬,划算。
耙耙菜是有隐藏解法的,沾一下豆花售罄的光,自己去打一碟豆花蘸碟,麻味又起,配场镇里带有油气的清汤,将合适。
平平常常的一餐,但有甑子饭。去室内打饭的时候,新来的客人一波波往里走着找空位。
不宽的巷道里匆忙,饭菜腾着的热气,伴着邵妈妈不停的温和招呼声,又把这间楼房拉回到二十多年前,一切仿佛如小时候样,仿佛就是去朋友家吃顿便饭。
只作游客心态在彭镇一定是有偏见的。就像那个刻在记忆里的阴雨初遇一样,多是民居,仅有几间铺面营业。而如今,装潢精致的新型业态填充满古镇,像任何一个古镇一样。
但,“如今卖着甜豆花的那一间,以前有着美味的抄手,每天上学前吃一碗,但不给钱,等着我妈来给,嘿嘿。”“它的操作台都还是以前的格局,没有变过。”
“包花椒的油糕很好吃,以前最喜欢吃了。”“好久没吃过了。”
酿造厂厂房还在镇上屹立,课后约着伙伴跑来跑去的场坝变成了停车场,但好在伙伴还在,并在春波楼当上了二当家。
幼儿园墙上的卡通小人只褪了色,拆掉房梁翻新后变成了茶室,应该是整个彭镇众多茶馆里最可爱的一间。桃花树按时开着花,阳光铺满坝子的角度也没有变化。
永丰场,变成馆子再变成茶社,其寓意的永远昌盛,院子里的树在见证。
钻进彭镇的神经末梢,每一处都有记忆,是作为游客不可知的B面,如同开出隐藏款一样惊喜。
饭饱后再至杨柳河畔,曾为联通两岸修起的第一桥不再,取而代之的人民桥边,却依旧有那句,“诗情系垂柳千丝,青水绿波流不去。”
今日编辑 | 谭孃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抓住成都好天气
@祖国小花朵
@蓓蓓
夏天的味道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