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尊老敬老,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汉字中就有着深刻的体现。甲骨文中的“寿”字,就是由“老”和“已”组成,蕴含着对年长的尊敬与祝福,它象征着生命的长久与安康。
图片源自网络
“寿”字并非中国最早出现的汉字,但是却无疑是字形变化最为丰富的汉字之一,其字形超过1万多种不同的写法,足以说明中国人对“寿”的看重。
“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
展出文物(滑动查看更多)
在《尚书·洪范》中指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是排在最前面的。
古人对长寿的崇尚并非空谈,而是具体地体现在了吉祥图案和吉祥物之上。
像“五蝠捧寿”图案,以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寿字,寓意福寿双全;
“五蝠捧寿”纹
还有“多福多寿”的图案,通过多样的元素表达了对长寿和幸福的无限向往;
“福寿三多”纹
而“万寿无疆”则是满绘竖线表达了希望寿命无限延长的美好愿望;
“万寿无疆”纹
另外,“麻姑献寿”的传说中,麻姑以麻姑酒或仙桃为贺,象征着长寿与健康;更有常见的“寿桃”形象,以其饱满的形态和鲜艳的色泽,成为了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麻姑献寿”纹
有人甚至从身体层面入手,试图通过炼丹实现永生。西汉时期,炼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从汉至唐,不少皇帝为求永生而服食丹药,但事实告诉我们,他们非但没有获得永生,反而很多在壮年时就驾崩了。
服食丹药真的能永生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直到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出现,为这一“高(yào)级(mìng)”风潮带来了转机。他洞悉了丹药的利弊,主张以食疗为先,食疗不愈再用药。丹药开始从长生不老的高级功能转向治疗疾病的普通功能,这一理念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丹药的认识。
到了宋代,服食丹药之风尽管依旧不减,但大家追求的不再是永生这种绝无可能的目标,而是转向了更加实际可行的延年益寿。
丹药功能的转变,炼丹的原料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辰砂、石英、水银、铅等金石主料变成草木药物,成为了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良方。
辰砂 广州博物馆藏
丹药功能的转变,炼丹的原料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辰砂、石英、水银、铅等金石主料变成草木药物,成为了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良方。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均衡与营养,各种养生配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选择那些能够滋补身体、益寿延年的食物。在追求长寿的道路上,人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往后的日子,祝打工人摸鱼不秃头,搬砖不伤腰,体检报告永远有惊无险。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于 敏
美编 | 张莉岚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