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下腰、压腿、倒立,一个眨眼100次、一个拔泥步100遍,一个捋袖100遍......七年来从未缺席,客厅地板磨出深深印子,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练功房度过,光练功鞋就穿破了二十多双......2012年出生的石雨哲是蚌埠京师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来自花鼓灯世家,曾祖父为蚌埠市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第四代“灯娃”,石雨哲自幼便师从爷爷练习花鼓灯,守护着千年文脉。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民间艺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芭蕾”。石雨哲的曾祖父石金礼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爷爷和父亲也热爱花鼓灯,石雨哲两岁时便在心里种下了传承花鼓灯的种子。5岁时,他正式跟爷爷学习“鼓架子”男角,两年后师从蚌埠市著名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明。
石雨哲的曾祖父依据猴子的动作和精气神,独创花鼓动作“石猴子”,自成一派,在长期感悟中,形成了“进取、质朴、乐群”的家风家训,石雨哲明白,花鼓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对石猴精神的锻造与传递。
“我天生就是跳花鼓灯的,每一次登台亮相都令我心潮澎湃,每一阵掌声喝彩都给我更大的鼓励,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的美,我感到无比骄傲。”石雨哲经常在作文中写到花鼓灯带给他的快乐和感动。
因练习导致骨折还未痊愈,恰逢全国大赛省级选拔赛,石雨哲坚持提前两周石膏拆线。近20趟来回合肥市,高强度训练使脚踝肿成碗口大,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功入选第12届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大赛,并获“小荷新秀”称号。
数年对“石猴子”动作的勤学苦练,也使他一直秉持着家风家训。即使训练再忙、事情再多,学习上从不放弃进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床头上摆满了各类文学经典书籍,睡前必须读上一小时才能安心入眠。为了领会“石猴子”动作精气神,他把《西游记》前后读了三遍,并动员同学们帮他挖掘经典文学中孙悟空的特点、细节。为了练好打虎步,他和大家一起读《水浒传》,因势利导在班里形成阅读经典文学的浓厚氛围。
花鼓灯动作大多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法,石雨哲兴致勃勃当起了花鼓灯宣讲员,成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传习基地小小讲解员。每周延时课、大课间,他用精彩的动作配合生动的语言,普及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花鼓灯舞蹈知识。在金明的指导下,专门编排了一套花鼓灯基础操,课间带领全班同学共同领会非遗文化风采。校内利用校园艺术节、运动会,表演自己编排的花鼓灯基础操五十余场次,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无止境,石雨哲不停琢磨优秀花鼓灯舞蹈作品,甚至西方经典舞蹈作品,把芭蕾舞剧《天鹅湖》四小天鹅“站、立、转、跳”与“跳门槛”“坐地转”“朝天蹬”“割韭菜”“一盆花”对比,探寻异曲同工之妙。课余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跟随省花鼓灯剧院到各地开展公益演出50余场。
石雨哲在全国农民村晚、央视除夕花鼓灯展演、安徽抵灯晚会、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全国大运河文化交流周等近百个舞台上展现花鼓灯风采,荣获蚌埠市禹会区“非遗传承人”称号。
点 评
在向阳生长的金色年华里,少年如同春天萌发的新芽,正以蓬勃的姿态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拼搏途中也许要穿越荆棘,但每道伤痕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星辰。既做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又当仰望星空的追梦人。以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在传承与创新中架起桥梁,让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以多元的才华拥抱世界,用坚韧的品格直面挑战,终将在属于自己的坐标系里,书写出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
□蚌埠京师实验学校团委书记 信 念
(记者沈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