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天山路巡林十几公里,一年穿坏好几双鞋……(引题)
他们是泉城绿的守护者(主题)
文/图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钱堃 栗潇 宋钰 冯经伟 李冬阳 通讯员 亓航 马成云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随着气温回升,清明将近,森林防火又到了关键时期。春季是森林火灾高发期,我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防火任务艰巨。
而在我市护林防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年与青山为伴,以山为家,爱树如子,每天用脚步丈量山的高度,用责任守护生态,只为了让山更美、树更绿、天更蓝,他们就是大山深处的“守护神”—基层护林防火员。日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去了解这些护林员背后的故事。
谷丕民
每天步数近3万,只有雨天才能松口气
清晨,谷丕民踩着露水踏入济南市港沟街道两河村的山林。泛黄的平顶帽、洗得发白的队服、一把铁锹——这套行头陪伴他18年。自2007年成为护林员起,他日复一日穿梭在五六百亩的林区,摩托车引擎声与踩过枯枝的沙沙声,成了这片山林最熟悉的韵律。
谷丕民与山林的缘分,始于童年。“小时候跟着村里老书记种树,树苗还没我高,现在都长成参天大树了。”提起这片林子,谷丕民的眼里闪着光,2007年,两河村公开招聘护林员,谷丕民毫不犹豫报了名。“没青山,哪来绿水?护好了,子孙后代才有指望。”
护林员的工作远非“走走看看”这般轻松。谷丕民负责的管护区面积近600亩,山路崎岖,日常巡护全靠摩托车和双脚。“从2007年到现在换了4辆摩托车,轮胎都磨平了。”他轻描淡写地说。防火关键期,他24小时待命,村民常见他扛着铁锨徒步进山,“车到不了的地方,腿得走到”。当被问及每天走多少步时,他笑道:“巡山要走近3万步,年轻人爬三天都喊累,我练出来了。”
与山林的沉默相伴,谷丕民更擅长用行动“说话”。起初,村里不少人防火意识淡薄,烧荒、上坟烧纸屡禁不止。经过谷丕民不断地耐心劝解,讲法规、说案例,如今村里办丧事,村民们都会主动避开林区烧纸,公路沿线的树苗也多是村民们自发种下的。
18年来,谷丕民几乎没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清明前后防火压力最重时,他总是一早蹲守在山间坟区,劝阻烧纸的村民。提起家人,他低头搓了搓粗糙的手掌:“习惯是习惯了,可心里总觉着亏欠,唯一能稍作喘息的只有雨天,下雨天最放松,但不敢真松懈,得盯着滑坡。”
如今的山林早已不复当年荒凉,两河村东坡的柏树林连绵数里,野鸡扑棱着翅膀从灌木丛中惊起。谷丕民指着郁郁葱葱的柏树,语气带着点骄傲,“这附近的山就属东坡漂亮,是我负责的!”暮色渐浓,他的身影又消失在蜿蜒的山路上。
王守忠
44年的坚守,甘当巍巍青山守护者
清晨,阳光穿过济南市历城区国有黑峪林场的树梢,鸟鸣清脆,清风温柔。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背后,有一位“森林卫士”——王守忠,他默默守护了44年。
1981年,16岁的王守忠踏入黑峪林场,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初来乍到,面对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任务,他有点“本领恐慌”。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秉持着“趁年轻就要多学习”的信念,白天跟着老同志虚心求教,晚上挑灯夜读钻研林业书籍。从土壤施肥到苗木繁育,从扬场技术到病虫害防治,他一步步从“新手”成长为“行家里手”。
当时,苗圃组人员少、任务重,为保持土壤湿度,王守忠早出晚归,甚至亲手捡出土壤里的杂草和石子。凭借这份精益求精,他在繁育侧柏、香椿等树苗上成绩斐然,林场苗圃组也荣获上级奖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林业工作全靠手工,育苗、起苗、修枝抚育,样样考验体力与技术。王守忠双手布满老茧和伤疤,却托起了林场的绿色希望。施肥时,牛车拉不动,他就手推车甚至徒手抬粪;带领村民修枝,手被锯子割伤,简单包扎后他又继续工作,“为了这片绿色,再累也值得”,质朴话语满是坚定。
黑峪林场周边村庄多,为编制林相图,王守忠跑遍林场每个角落,完成植物调查等工作。他负责的管护片区达2950亩,东西长近10公里,每天步行查看10公里以上,一年穿坏好几双鞋。
1984年,林场突发柏毛虫病害,王守忠背着喷雾器穿梭林间,甚至亲自上树捉虫,即便因此患上肺结节病,仍带病坚持,成功打赢这场攻坚战。绿化荒山时,他咬紧牙关,数年努力将秃山变为青山,他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守护这片绿色,就是我的使命。”
从1981年到2025年,44年坚守,王守忠用一双慧眼洞察林场变化,用一双巧手培育树苗,用一双耐脚丈量每寸土地。如今的黑峪林场树木葱茏,成为济南的绿色名片,而他仍穿梭林间,守护这片挚爱的土地。
曹大鹏
退伍不褪色,被誉为林区的“活地图”
在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岗位前,他连基本的林业专业术语都不懂,完全是个门外汉。经过自己上网搜索学习,主动向老同志学习、讨教,他快速积累掌握了森林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熟悉了工作业务,从一名青涩的退伍军人成长为森林管护的行家里手,他就是平阴大寨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防火员曹大鹏。
为做好森林管护工作,曹大鹏每周都会上山巡逻,熟悉林区道路。军旅生涯淬炼了他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凭着一双铁腿,他几近踏遍了林区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壑,从开始需要老同志带领、指路,逐渐对林区的地形地貌、森林资源状态等都了然于胸,被同事们誉为林区的“活地图”。
每年进入防火期前,曹大鹏都会认真带领队员们开展森林防灭火训练,熟悉风力灭火机等灭火器材,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他还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巡逻带齐灭火工具,遇到突发火情第一时间处置。每到清明、春节等重要防火节日,他通常是24小时巡防值班,认真检查防火设施、器材,确保随时可以使用。同时,他还自学了无人机操控,每天中午对大寨山、云翠山林区巡视一遍,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每次有急难险重任务,曹大鹏都将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优秀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带头冲锋在最前方。每次清理林缘和重点地段防火隔离带时,他总是带头冲在前,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精神,克服草深林密等困难,对隔离带内、道路两侧的枯枝落叶、杂草等可燃物进行清理,有效减少了林区林缘可燃物,最大限度降低火灾发生风险。“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在部队他是模范标兵,脱下戎装后,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自然保护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孟凡锋
舍小家顾大家,只为守护那片“绿色”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巡查森林,防止火灾的发生。”说话的是长清区文昌街道林业站站长孟凡锋,他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护林工作并不轻松,充满了挑战。据了解,孟凡锋于1989年7月从山东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工作,至今已度过36个春秋。从21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鬓斑发白,他的年龄也随着树木年轮的增加而慢慢变老。
在森林防火期,他时常带领护林队员,背上风力灭火机,扛上工具,带上水壶,一起沿着崎岖的山路巡林,即使荆棘划破了衣衫,也毫无怨言。每个防火期下来,穿破胶鞋4双,刮破裤子8条……他从不叫苦叫累。
其间,孟凡锋还时常带领他的队员们进行森林防火宣传,他们穿梭于村庄之间,再到田间地头,只为让百姓了解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家喻户晓。多年来,他还带领林业站及护林员赶大集,发放“给居民朋友的森林防火一封信”累计达10万余份,提高市民防火意识。尤其是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风干物燥,旅游踏青的人们增多,农事活动多,防火形势严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放弃周末以及节假日,他和护林队员们盯靠在值班室,一起吃住,一起值班,一起巡查山场。遇到大风天气和极端天气,更是时常值班到深夜,以便万一有火情,可以及时到达现场,把火消灭在萌芽状态。
“群众过节,我们过关。每逢重大节日,都是我们高度紧张的时刻。”孟凡锋说,因为都放假了,上山游玩的人多了,野外火源管控难度进一步加大,防火形势非常严峻。为此,他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舍小家顾大家,把精力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上,只为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祥和欢乐的节日。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