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方便咱们交流分享,还能让您更有参与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每年315晚会结束后,总有一些企业被打回原形。
这次央视把目光投向了我们日常离不开的营养品——酸奶。
爆料称,我们喝的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酸奶,而是用糖水勾兑出来的“科技产物”!
目前,已经有七大品牌被查出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和菌落超标的问题,这些饮品成本极低却卖高价。
长期饮用不仅无法补充营养,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从三聚氰胺到所谓的“科技酸奶”,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个循环。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真相吧!
一、假酸奶的“科技配方”
酸奶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买的乳制品,因为它的独特风味深受大人小孩的喜爱。
家长们大多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健康才愿意大量购买酸奶。
可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健康的食品,竟然会成为危害孩子健康的隐患?!
比如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女士在网上买了一款标榜为“儿童成长酸奶”的产品。
她的儿子特别喜欢这款酸奶,每天都要喝好几瓶。
这让李女士既惊讶又疑惑:难道这款酸奶真的那么吸引人吗?
为了确认酸奶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她第一时间查看了配料表,结果发现——
这根本算不上是酸奶,完全是由各种化学物质勾兑而成的小甜水罢了。
这款酸奶的配料表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乳制品,而是水。
这使得李女士对这款酸奶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另外还有北京的崔女士在网上买了一款号称来自“新西兰”的酸奶。
本来是给家里的老人补充营养的,但老人却觉得太甜了,根本喝不下!
细心的崔女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她在商品外包装上看到了一行小字,上面写着“风味酸奶饮品”。
崔女士觉得自己被骗了,她买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酸奶,而是一款由糖水勾兑的“风味饮品”。
其实这种手段已经被酸奶商家反复使用。
这种“风味饮品”主要流通于四五线小县城,那里消费水平较低,为廉价酸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这些酸奶打着“风味饮品”的旗号,实际上只是蹭真正酸奶的热度,完全是靠科技勾兑出来的小甜水。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吸引那些不了解产品背景信息的消费者。
在法律上,这种行为已经构成欺诈。
真正的酸奶应该以生牛乳为原料,经过乳酸菌发酵制成,蛋白质含量需≥2.9g/100g。
然而,涉案“假酸奶”的配料表中,水排在首位,奶粉占比不足10%,其余成分都是白砂糖、阿斯巴甜、羧甲基纤维素钠(增稠剂)。
实验室检测显示,部分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仅为0.7g/100ml,甚至比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还低。
二、低成本如何撬动高利润?
曾经,乳制品货架上挤满了贴着“希腊式”“零添加”标签的高端酸奶,即使单价超过15元,依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争相购买。
不过,近年来,市场风向发生了变化。
根据乳业协会最新报告,2024年上半年常温酸奶销售额同比下降18.6%,低温酸奶更是遭遇了23.4%的断崖式下跌。
过去在商超占据整排冷柜的明星产品,如今不得不面对渠道库存积压超过30%的困境。
某华北地区经销商透露:“现在进货价比两年前终端零售价还高,卖一箱亏8块钱已经成为常态。”
可以看出,随着酸奶市场的疲软和整体需求的下降,
许多酸奶经销商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生产商不得不调整原有的生产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假酸奶能够如此猖獗的原因。
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条产业链背后竟然隐藏着巨大的暴利,导致不少企业纷纷涌入。
假酸奶主要以水、临期奶粉和化学添加剂为主,根本不需要生牛乳和发酵工艺。
因此其成本非常低。
在山东某食品工业园,一条生产线的日产量可达20万瓶。
通过使用廉价原料加工的假酸奶使单瓶成本降至0.3-0.5元,经过中间商的层层转销后,终端售价可高达5-10元,毛利率超过300%。
这种低成本高利润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商家加入这个灰色产业。
这种假酸奶主要针对的是四五线小县城的中低端消费者,他们消费水平较低,对高端产品追求较少,也不具备辨别产品消费背景信息的能力。
商家们往往只赚一次性的钱,即便消费者收到货后察觉味道不对,也大多懒得退货。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地方监管力度不足和政府处罚力度不够大,这些假货品牌就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涉事企业持有上百个商标,一旦某个产品被查,立即更换包装重新上市。
在电商平台下架后,只需更换标签,每天上百万瓶改标产品就能流向监管薄弱的地区。
三、喝下的不仅是饮料,还有慢性毒害
更严重的是,这种假酸奶完全没有营养价值,饮用后甚至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比如从短期来看,“假酸奶”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
山东一名1岁婴儿食用某品牌酸奶后持续呕吐,经诊断为急性胃炎。
而这种假酸奶的长期危害则更加隐蔽:
高糖分引发肥胖和龋齿,添加剂干扰儿童发育,菌落超标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29岁的李女士孕期坚持饮用某品牌“孕妇高钙酸奶”,却在孕24周时查出血糖超标。
营养科医生询问饮食细节时发现,一款宣称“零蔗糖”的产品,每瓶碳水化合物含量竟高达25克——相当于直接吃掉7块方糖。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其钙含量仅为普通酸奶的60%。
“本想给宝宝补营养,结果差点害了孩子。”李女士懊悔地说道。
专家指出,这类产品利用“健康光环”误导消费者。
例如,标榜“0蔗糖”却添加阿斯巴甜,宣称“富含益生菌”但活性菌数不达标。
一位营养学家警告说:“长期饮用这类产品,不但不能补钙,反而会伤害身体。”
此外,去年8月,北京一位母亲在网上爆料,简爱品牌的酸奶有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喝下去喉咙有明显的灼烧感。
此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买的是跟这位母亲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酸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对此,简爱品牌迅速回应称,产品绝对没有成分安全问题,可能是“脱冷发酵”工艺导致的喉咙不适。
然而,专家们并不认同这一说法,指出很可能是原料污染或包装材料的问题。
此事情一经曝光,大多数消费者对简爱酸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顾虑。
四、从三聚氰胺到科技糖水的轮回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制品行业曾信誓旦旦地承诺要“彻底改正”。
然而,十七年过去了,虚假宣传和偷工减料的行为依然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违法成本低、监管滞后以及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催生了灰色地带。
截至目前,我国对于各类酸奶的标准和定义尚不明确,这就让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他们用低廉的原料以次充好,获取暴利。
即便被查处,也可以换个商标卷土重来。
这导致此类酸奶屡禁不止。
此外,有关部门监管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等到政府部门真正上门检查时,相关企业早已人去楼空,成功逃脱。
最后就是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很多消费者对酸奶的定义和标准并不了解,只知道看包装上的标识,甚至有时连配料表都没有仔细检查。
无良商家还会用很小的字体标注“风味饮品”来误导消费者。
五、如何避开“酸奶刺客”?
1. 包装名称
首先要看包装名称,注意区分“发酵酸奶”和“风味饮品”。
2. 配料表
应优先选择配料表中生牛乳和乳酸菌排在前面的产品,而不是以水和其他添加剂为主的产品。
3. 执行标准
酸奶执行的标准为《GB 19302 - 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而乳酸菌饮料通常执行《GB/T 21732 - 2008含乳饮料》标准。
4. 营养成分表
酸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是有规定的,至少要达到2.9%,而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只能在1%左右。
食品安全始终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事。
不要让三聚氰胺和科技酸奶成为一个新的循环。
这需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
提升监管效率,加大处罚力度,一次违规,终身追责,共同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