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是人体唯一与外界直接连通的器官。每一次呼吸,都是生命与环境的对话,而肺病科医生的使命,便是守护这场对话的纯净与自由。”作为一名肺病科医生,潼南区中医院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董夏洁的工作始终与“呼吸”紧密相连。
师承名医,传承中医智慧
董夏洁的从医之路,离不开两位中医大师的指引——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和岐黄学者方邦江教授。沈宝藩教授强调“经典是中医的根”,要求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从经方中提炼核心病机。方邦江教授则倡导“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他主导的中药防治脓毒症研究,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让董夏洁深刻体会到科研对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性。
“两位老师‘一古一今、一守一创’的风格,恰似中医发展的双翼。”董夏洁说,“沈宝藩教授赋予我‘以经典铸根基’的定力,方邦江教授点燃我‘以创新求突破’的勇气。”这种兼容并蓄的思维,使她在临床、科研与教学中既能恪守中医本质,又能积极拥抱现代医学,真正践行“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使命。
从患者需求出发,精准施治
“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通过综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在肺病科,董夏洁深刻体会到疾病的个体化差异。
董夏洁接诊过一位65岁的李阿姨,李阿姨因顽固性咳嗽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见好转,便来到潼南区中医院肺病科寻求治疗。通过望闻问切,董夏洁发现李阿姨的舌象脉络显示气虚夹湿,判断其咳嗽的根本症结在于肺脾气虚夹湿。针对李阿姨的病情,董夏洁开具了益气健脾化湿、祛痰止咳的中药方。两周后,李阿姨的咳嗽症状基本消失。
“西医可以根据症状单纯给予止咳治疗,但中医治标也治本,益气健脾化湿才是解除咳嗽的根本。”董夏洁表示。
在治疗过程中,董夏洁还发现李阿姨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沟通陪伴较少,因此对心理造成了一些影响。于是,董夏洁又多了一个身份——心理咨询师。每天查房时,董夏洁总会耐心开导她,逐渐让李阿姨放下了心结,性格也开朗起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攻克疑难病症
在肺病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董夏洁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该患者因间断性咳嗽和反复咯血来到潼南区中医院肺病科就诊。
此前,患者在外院输液治疗未见好转,病情持续恶化。董夏洁仔细查看患者的病情和CT检查结果后,决定为其行支气管镜检查和经支气管镜下活检。
术中,董夏洁发现了其气管下的新生物组织,术后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经过积极的抗肿瘤治疗,患者目前长期服用中药,未再出现明显的咳嗽、咳痰及咯血症状,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甚至回家后还能干农活。
董夏洁还成功救治过一名重症肺脓肿患者。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因持续高热10余天,体温最高超过40℃,在当地乡镇卫生院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病情危重。
入院后,经详细检查,患者被确诊为肺脓肿,中医诊断为“肺痈”。董夏洁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首先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行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以清除脓液。同时,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给予传统方剂《苇茎汤》加减口服,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治疗次日,患者体温便开始下降,症状明显改善。经过后续精心调治,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既能扶正固本,又能精准靶向治疗。”董夏洁介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具有免疫靶向作用的中药,在肺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实现“扶正抗癌”双重效果。
“每一次呼吸都是生命的延续。”董夏洁深知,她的使命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守护患者的生命尊严与希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肺病科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董夏洁认为,未来的肺病科不应局限于对抗疾病,更要构建让每个肺泡都自由舒展的生态系统。(资讯)
(文/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