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在法律维权、网络新闻以及公益事业的道路上,我已默默前行了三十余载。长期高强度的伏案工作,犹如隐匿在暗处的“健康刺客”,不知不觉间让我患上了多种职业病。身体仿佛一座被侵蚀的城堡,饱受折磨,痛苦如影随形,令我苦不堪言。
为了能从这病痛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医院和理疗馆成了我频繁光顾之地。在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大多建议我加强锻炼,认为身体并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而理疗馆呢,总是反复强调调理的重要性,我抱着一丝希望尝试了多次,可效果却总不尽如人意。一次次的失望,让我在追寻健康的漫漫长路上,满心都是迷茫与困惑,仿佛置身于大雾弥漫的森林,找不到出路。
自2008年起,我全身心地扎根于网络新闻领域,一心致力于为大众传递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就在不久前,当地政府开展了一项挖掘地方人才的报道活动,一位中医外治理疗师——庞书强,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从前期所发表的新闻内容中,我了解到他在中医外治领域已钻研多年,有着极深的造诣。凭借着出色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他在业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这不禁让我对他的疗法充满了期待,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中医外治理疗师:庞书强
有幸通过当地领导的介绍,我结识了庞书强老师。初次交谈,他对中医外治那独到的见解,以及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瞬间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提到,中医外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就曾说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中医外治与内治在原理上的相通性,同时也凸显了外治方法的独特之处,让我对中医外治有了全新的认识。
庞老师运用手诊为我诊断病情。手诊作为中医诊断的特色方法之一,独具魅力。它通过观察手部的纹路、色泽、形态等细微变化,就能初步判断人体内部脏腑的健康状况。庞老师专注地查看我的手部,眼神中透着专业与认真。随后,他准确无误地指出了我的病灶所在,并结合中医理论,耐心细致地为我解释病因。他说,我的病症主要是因为长期伏案,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就像河流被堵住了,水流不通畅一样。而风寒湿邪则趁机侵入人体,阻滞了经络,这正应了《黄帝内经》中那句经典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清晰的认识。
针对我的病情,庞老师为我量身定制了一套融合多种传统技法的中医外治理疗方案。首先采用热敷、按摩和刮痧的方法。热敷时,温热的感觉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暖流,缓缓地流淌在身体里,使局部血管逐渐扩张,血液循环也变得更加顺畅,为身体的各个部位源源不断地带来充足的养分,让身体焕发出新的活力。按摩则通过特定的手法,精准地刺激穴位,仿佛是在为身体的“交通网络”进行全面的疏通,调节着身体的气血运行,让气血能够顺畅地流通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刮痧时,庞老师手持特制工具,在经络穴位上轻轻刮拭,随着刮拭的动作,仿佛能看到体内的邪气一点点地被排出体外,经络也在这过程中重新畅通无阻,身体变得轻松起来。
而最让我称奇的,是庞老师将多种精心挑选的中药,用白酒和陈醋进行发酵,再经过一小时的蒸制后,制成药袋覆盖全身。白酒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神奇功效,就像一位勇猛的开路先锋,为药物的通行打开道路。陈醋则能软化血管、增强药物渗透力,如同一位智慧的引导者,引领着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二者与中药相互配合,经过蒸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融合,形成了一股强大而又温和的药力。当药袋覆盖全身时,那股药力就像无数个微小的精灵,通过皮肤渗透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全方位地打通排湿排毒通道,疏通经络,调节着身体的阴阳平衡,让身体重新恢复到和谐的状态。
亲身体验了这套理疗方案后,效果简直令我惊叹不已。仅仅经过三次理疗,我就感觉身体仿佛挣脱了那沉重的束缚,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轻松了许多。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不再是之前那种萎靡不振的样子,多年来一直困扰我的病痛逐渐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这种神奇的变化,让我深深地领略到了中医外治的博大精深,它就像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神秘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庞书强老师不仅医术高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无私的大爱精神。在治疗过程中,他始终耐心细致,对待每一个患者都关怀备至,眼神中满是关切,仿佛将患者的病痛视为自己的痛苦。他以一颗炽热的仁爱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伟大事业中。无论是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还是简单的病症,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位患者的心灵,也让我对他由衷地敬佩。
作为中医外治的受益者,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为中医事业发声。中医外治作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医外治的神奇功效,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让中医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这颗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李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