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月13日,据报道,尼日尔军政府签下紧急行政令,要求中石油的三位中国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并吊销了中资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
中尼二十多年的合作之情,没有等来人家的感谢,等来的是恩将仇报,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石油出口大户无油可售。
尼日尔为何会突然”与华翻脸“?离了咱们国家的高管,为啥报应来的那么快?
中尼合作破裂
2025年,西非国家尼日尔上演了一场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的“大戏”,尼日尔军政府以“薪资不公”为借口,对在尼中资企业发起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动,给长期以来友好合作的中尼关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发难,一纸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西非石油管道公司和津德尔炼油厂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必须在48小时内离境。
信息源: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凤凰网财经 2025-03-18
可以说突然发难,让人措手不及,也瞬间打乱了中企在尼日尔的正常运营节奏,不光如此,甚至军政府还派人查封了炼油厂账户,让企业的资金流转陷入停滞。
如果说单纯的“针对”炼油厂也就算了,就连中资运营的阳光国际酒店也未能幸免,被以“歧视性经营”和“财务违规”为由吊销执照!
理由是因为这家酒店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中企员工,是中企在当地的重要生活保障据点,如今给出的“罪名”是歧视尼日尔等人。
说来也可笑,中石油与尼日尔的合作关系,说少不少也有个二十多年了,当初2003年,中石油怀揣着合作与发展的美好愿景踏入尼日尔,那是一段携手共进、成果丰硕的旅程。
在这片土地上,中石油累计投资超过50亿美金,先后建成了阿加德姆油田、2000公里输油管道及配套炼油厂,是我们的技术以及人工,帮助尼日尔建立了一条完整石油产业链。
其中日产原油高达9万桶,贡献了尼日尔90%的石油产能,让这个曾经重度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大户!
津德尔炼油厂每年加工原油能力达数百万吨,终结了尼日尔成品油完全进口的历史,满足了本国90%的成品油需求,还能将多余的石油产品出口到尼日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等邻国,每年石油产品出口量超50万吨,价值超13亿美元。
石油产业在尼日尔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占全国GDP的10%以上,是重要的外汇创收渠道。
除了石油产业,中石油还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就业与民生建设,项目直接创造了数千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为尼日尔民众提供了数万个就业机会,许多当地人因此摆脱了贫困,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中石油还自掏腰包打井、建诊所、修学校,为周边10万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惠及了一代又一代的尼日尔人。
如今军政府说翻脸就翻脸,先是赶走中国籍高管,又是以各种名头找茬,属实是让人心寒啊,毕竟中国为尼日尔带来的是实打实的好处,可以说“恩人”也不足为过,如今不说竭尽全力报恩吧,这般恩将仇报又是啥意思?
信息源:尼日尔驻华大使塞尼:尼中合作堪称典范 海外网 2024-05-28
“薪资争议”背后的扭曲真相
再看所谓的找的“荒唐理由”,所谓的薪资争议,觉得中国高管的薪资太高了,他们尼日尔人受到了“歧视”!
但是当我们深入探究这场所谓的“薪资争议”,就会发现尼日尔石油部长奥马鲁的言论漏洞百出,完全是在刻意扭曲事实。
他所强调的中国员工与尼日尔本地员工的巨大薪资差异,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经不起推敲,先是从岗位性质来看。
中企外派到尼日尔的人员大多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炼油厂技术总监,他们肩负着项目的技术指导、运营管理等关键职责,是整个石油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拿着八千多美金的工资也是理所应当!
一是技术工种本身薪资都高,另外就是,那些技术人员,放着国内的轻松工作不做,大老远来到条件不好的尼日尔,干着有苦有累的活,薪资不保障的情况下,谁会来?
那么说到当地员工,每个月拿着1200元的美金,虽然说比起中国技工来说,看似是差距很多,但是要知道的是,岗位不一样!
现在放眼任何一个国家,领导跟下属的工作是一样的吗,有实打实技术跟普通的岗位工一样么,绝对没有!
当地员工因为学历相对较低,所以他们从事的是一些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技术要求较低,这种岗位不对等的情况下,简单地对比薪资显然是不合理的。
就好比拿建筑工地上的普通工人与设计大楼的建筑师的工资作比较,二者工作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技能都天差地别。
而且,1200美元的月薪在尼日尔的薪资水平“天花板”了,在当地普遍月薪几百美金的情况,哪怕是端铁饭碗的公务员,都要高得多!
可以说,在当地,光是中企提供的这份工作,人人挤破脑袋想往里钻,堪称“金饭碗”,以首都尼亚美为例,出租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日晒雨淋,日收入仅3美元左右。
而中企员工的薪资可以让一个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对于当地民众来说,能进入中企工作是一份难得的机遇,不仅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还有机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能力。
所以,所谓的“薪资不公”完全是尼日尔军政府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的借口,真实意图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再说到关停阳光国际酒店,人家说存在“歧视性经营”,但实际上,阳光国际酒店主要服务对象是中石油等中资企业的员工。
尼日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民众消费能力较低,酒店的定位和价格设置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目标客户群体来确定的,而不是他们口中的对当地民众的歧视。
就好比在一些旅游景区,会有针对游客的高端度假酒店,价格相对较高,当地居民可能较少消费,但这绝不能被定义为歧视性经营。
背后的真实目的
尼日尔军政府这一系列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极为明确且自私的目的,最终的核心就是为了缓解自身严重的财政危机。
甚至是不惜以损害中尼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代价,进行一场疯狂的“资源讹诈”!
自从两年前,如今的军政府上台以后,在经济上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到2024年,尼日尔从中企预支了4亿美元原油款后,如今的外汇储备仅够支撑2.3个月的进口,国家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企在尼日尔的资产和资金就成了军政府眼中的“救命稻草”。
之前也一直狮子大开口,计划将分成从原本的15%大幅提升至30%,这意味着中企在尼日尔石油项目中的收益将被大幅压缩,而军政府则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说白了就是觉得,现在中石油已经帮忙建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放着这么大的一口肉,要跟人瓜分,之前丝毫不提援建之情,倒有点子用完就扔的意思!
但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注定是遭到“报应”的,尼日尔军政府的这一系列短视行为,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给尼日尔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国内经济迅速崩塌。
由于中国技术人员和高管的撤离,国内仅有的几家主要石油公司陷入瘫痪。
全国石油产量暴跌70%,曾经日产原油9万桶的阿加德姆油田如今产能大幅缩水,这对于依赖石油产业的尼日尔来说,绝对是致命一击!
石油产量的暴跌直接引发了严重的油荒,全国陷入了无油可用的窘迫境地,黑市石油价格蹭蹭蹭的往上涨,原本普通民众能够承受的油价,如今变得高不可攀,说到底,最终受罪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信息源:尼日尔:黑金生产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燃油短缺 中国新闻网 2025-03-14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