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尼日利亚尼日尔州明纳市发生了一起意外枪击事件。

当地警察在抓捕一名涉嫌盗窃中国公司钢筋的嫌疑人时,遭遇嫌疑人团伙的激烈反抗。混乱中,一名警察开枪示警,子弹误伤一名路过现场的移民局官员。这名官员骑摩托车经过事发区域时,被流弹击中臀部,经调查确认与中国公民或企业无任何直接关联。

然而,尼日利亚部分媒体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于3月27日发布歪曲报道,声称"中国老板拒绝配合移民局检查并下令枪杀官员"。这一标题党新闻迅速发酵,尼内政部长通吉-奥乔在阿布贾研讨会上公开指责中方"挑衅尼日利亚主权",宣布将吊销涉事企业资质,并借机推出5月1日实施的外籍人士管理系统。

其言辞激烈,甚至上升至"外资企业侮辱尼国法律"的高度。



24小时后,尼政府迫于调查结果压力,于3月28日改口承认"伤者系流弹误伤",媒体顾问巴巴通德发布声明推翻此前指控。多家当地媒体开始删除不实报道,试图掩盖扭曲事实的行为。而内政部长此前借题发挥推出的新政,却继续以"整顿外资"为由推进。



尼日利亚部分媒体为博眼球,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将普通执法事故捏造成"中企枪杀官员"的恶性事件。这种报道手法已超出新闻失误范畴,实为针对中国企业的系统性污名化。

更恶劣的是,在真相曝光后,涉事媒体未公开道歉,而是悄然删稿,企图抹去造谣痕迹。这种"先泼脏水、再装无事"的操作,暴露出其新闻伦理的彻底沦丧。

政府失格:政治操弄的危险倾向

内政部长通吉-奥乔在未掌握事实时,便高调宣称要"严惩中企",甚至将个案上升为"国家主权受辱",其表演式执法令人瞠目。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借机推出的外籍管理系统,以"三个月宽限期允许非法转合法"为饵,本质上是通过政策杠杆向外资企业收取"保护费"。这种将外交事件工具化、把外资监管利益化的做法,严重损害尼日利亚法治信誉。

体制漏洞:执法与舆论的共谋生态

从警察误伤到媒体造谣,从部长发难到政策突击,暴露出尼日利亚社会治理的深层顽疾:执法部门专业素养缺失、行政体系滥用职权、舆论监督功能异化。这种"事故-炒作-勒索"的链条,已成为某些势力敲诈外资的固定剧本。此次事件中,若非中国商会及时介入调查,中企恐将长期背负莫须有罪名。



舆论战短板:信息主导权的缺失

尼日利亚主流舆论场长期被不良媒体及本土利益集团把控,中文媒体近乎真空。

当不实报道爆发时,中国企业既无第一时间辟谣的渠道,也缺乏影响当地民意的能力,只能被动承受污名化后果。这警示我们:在"一X一X"建设中,必须同步建立可以操控的当地媒体,不能把话语权拱手让人。

合规性盲区:对非投资环境的误判

部分中资企业仍存在"重业务轻合规"的思维惯性,认为非洲国家法制松散、可以灵活变通。但此次事件证明,某些国家正以"合规监管"为名行"选择性执法"之实。若不建立完备的法律风控体系,中企随时可能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支援滞后:危机应对机制待完善

从事件发酵到真相澄清的24小时里,暴露出海外领事保护无能的短板。当尼方部长高调发难时,中方未能通过外交渠道同步施压;在媒体造谣高峰期,也缺乏官方层面的联合调查声明。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企业-商会-使领馆"三级联动的危机处理机制。

文化隔阂隐患:本土化战略的不足

事件中,尼方官员刻意强调移民官员的"约鲁巴族"身份,暗示族群矛盾可能被转嫁为外资冲突。这揭示出中资企业在非洲面临的复杂社会结构:部族关系、政商网络、民粹情绪相互交织。若不能深度融入当地社会,仅靠经济利益纽带,终究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

构建舆论防火墙

应该立即在尼日利亚等关键有中国投资的国家建立媒体,联合华为、传音等具有本地影响力的中企,打造崭新的舆论喉舌,为自家利益发声。要舍得花大笔钱雇佣大量的非洲当地"网络评论员",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为中国发声。



强化外交博弈能力

对尼方此次"先污蔑后改口"的行为,应通过外交渠道提出正式抗议,要求其建立媒体纠错机制。同时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平台,推动建立投资争端仲裁委员会,防止流氓国家滥用执法权。

深耕社会关系网络

鼓励中资企业将部分管理岗位本土化,重点培养约鲁巴族、豪萨族等主要族群雇员。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邀请当地媒体参观项目,用透明化运营消解污名中国企业的土壤。

最后

尼日利亚事件虽以闹剧收场,但其警示价值远超个案本身:在百年变局下,中资出海既要应对市场风险,更要警惕政治陷阱。

那些"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舆论攻击不会消失,某些势力"借题发挥、漫天要价"的戏码仍将重演。

唯有筑牢法治盾牌、握紧话语利剑、织密民心纽带,才能让"一带一路"在非洲大陆行稳致远。这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之举,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