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躺平”一词近年来引发热议。

凌晨三点的朋友圈里,小张晒出"今天又是躺平的一天"的表情包,配图是散落着零食包装袋的凌乱床铺。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年轻人生活中重复上演:白天强打精神应付“996”的工作节奏,夜晚却在短视频和游戏中报复性熬夜。当"躺平"从自嘲变成生活常态,越来越多人开始困惑——这究竟是对生活的理性妥协,还是无声的“心理内卷”?

从“内卷”到“躺平”: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困境图谱

“内卷”指在竞争中陷入低效的过度竞争,年轻人常陷入“学历军备竞赛”“职场996”“社交攀比”等漩涡。例如,2023年教育部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突破520万,但就业市场对学历的“通胀”却未同步增长,导致毕业生陷入“高学历低就业”的焦虑。

这种持续的高压状态会激活大脑的“应激反应”,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导致注意力下降、情绪失控,甚至引发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痛等。

“躺平”则常被误解为懒惰,实则是部分年轻人对过度消耗的无奈妥协。但真正的心理健康危机在于,当“躺平”演变为长期回避现实问题时,可能发展为“习得性无助”,即对生活失去掌控感,甚至出现“抑郁倾向”。例如,有人因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新机会,最终陷入职业停滞与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达7.6%,而年轻人群体中,抑郁症状检出率已超20%。

心理“内卷”的深层诱因

社会结构的“压力传导”:经济增速放缓、房价高企、婚育成本攀升,年轻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相关调查显示,一线城市青年中,83%认为“经济独立”是首要生存目标,但仅有35%对当前收入感到满意。

价值迷失与孤独感:传统“奋斗叙事”与现实困境的割裂,导致部分年轻人陷入“意义感缺失”。与此同时,快节奏生活削弱了真实社交,孤独成为常态。某心理机构数据显示,25-35岁群体中,45%的人表示“即使身处人群也感到孤独”。

心理健康认知的滞后:许多人将抑郁误认为“矫情”或“懒惰”,甚至羞于求助。相关调查显示,60%的抑郁倾向者因“害怕被贴标签”而隐瞒症状,导致病情延误。

破局之道:从“自我救赎”到科学干预

打破心理内卷需要建立新的“坐标系”。可以尝试在工作之外培育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可以是周末的徒步登山,也可以是深夜的手工创作,能够帮助重建被现实挤压的自我价值感。

当自我调节难以奏效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近日,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沪举办,在精神&神经分论坛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刘兰英教授作了题为《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的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她表示,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均为仲景经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具有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缓解躯体症状的功效。以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的八味除烦汤已具有30年的临床人用经验,更适用于青少年、职场人群、老年人群、伴有躯体共病的患者以及发热性疾病的患者。为造福更多抑郁焦虑患者,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由八味除烦汤创新转化出专利中药解郁除烦胶囊。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多靶点作用及良好的抗抑郁焦虑效果,且临床安全性更高。



刘兰英于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并且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样本量达560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主要证候为气郁痰阻、郁火内扰证的抑郁伴焦虑患者,解郁除烦胶囊可显著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缓解躯体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分享"反内卷日记",记录那些不为KPI而存在的真实瞬间:可能是雨后偶然发现的蜗牛轨迹,也可能是失败烘焙作品引发的欢笑……这些微小的抵抗,正在重构属于这个时代的心理韧性。心理健康的维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我们学会在奋进与休整间找到动态平衡,或许就能走出非躺即卷的认知困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