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发现没有,大街上随处可见死气沉沉的年轻人,朝气十足的老年人。

前几天我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年轻人靠在栏杆上发呆,他的眼神空洞,仿佛灵魂都被抽走了似的。

看看周围的那些年轻人,有的面无表情地刷着手机,有的拖着疲惫的身子赶路,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别打扰我,我想安静会儿”的气息。


打开社交媒体呀,“躺平摆烂佛系这几个词儿就成了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啦。在朋友圈里呢,全是今儿个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人生没啥值得的”这类消极的话语。公司里那些95后的新员工,到了下班时间就立马走人,坚决不加班,领导给画的那些大饼,他们连瞅都不瞅一眼。

老一辈总爱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一点干劲都没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记得以前某互联网大厂HR曾骄傲地说过一句话:"我们提供行业内最具竞争力的薪资——月薪2万!”

但没人告诉你,这2万是拿命换的。早9点到晚9点,一周6天,随时待命。年轻人自嘲:"我们不是在工作,只是在续命。

最要命的是,35岁失业危机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在职场上,35岁是一道坎,过了35岁,再也看来,你就是多余的成本。

父辈经常说:“只要肯卖力干活就能有出息。”可现在呢,年轻人发觉在职场中升职就跟买彩票一样——能中奖的总是别人,像一个主管的职位,就有50个人在争抢;一次晋升的机会,得看资历、关系以及运气。更让人心痛的是,好多企业的管理岗位早就被那些有“关系的人给占据了。

再比如说结婚。

彩礼房子车子还有婚礼,结个婚动不动就得花好几十万呢。更别说生孩子这件事啦,从月子中心一直到学区房,每一个环节都在给你敲着警钟:没足够的钱就别生孩子呀!

社交媒体同样放大了这种焦虑。

打开朋友圈,不是这个同学买了房,就是那个朋友升了职。社交媒体把所有人的高光时刻堆到你面前,让你觉得自己活得像条咸鱼。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对比焦虑",是当代年轻人抑郁的重要诱因。

当年轻人说"我要躺平"时他们不是在偷懒,而是在用消极抵抗这个畸形的系统。他们算了一笔账:拼命工作也买不起房,努力表现也难晋升,那为什么还要往死里卷?

这不是丧,或许是一种清醒,是一种不妥协的“抵抗”。不是不上进,是看透了游戏规则。

就像网友说的:"我知道努力很重要,但当我发现再怎么努力也过不上想要的生活时,我只能选择放过自己。

企业总抱怨年轻人没有奋斗精神,但有没有想过:你们给年轻人希望了吗?

数据表明,在中国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实行双休。要是年轻人连最基础的休息权利都没法得到,那还怎么能有工作热情呢?

相比于只说“企业文化”,年轻人真正渴望的东西是:把社保交够了,给他们足够的加班工资,并且提供住房补贴。

年轻人他们要的很简单。他们只是需要看到一个值得奋斗的未来。当社会能够给予基本的尊重和保障时,你会发现,那些"躺平"的年轻人,瞬间就能满血复活。

毕竟谁不想活得有奔头呢?只是现在,他们连装装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