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川军不负国”背后藏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吗?
川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川抗战的经历,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悲壮的传奇史诗。 在开国的十位元帅中,有四位来自四川。
抗战期间,四川不仅有302万人投身军旅,还有300万人服工役。
而且,四川贡献的粮食占据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在各类捐献方面,四川同样名列前茅。
回溯军阀混战时期,四川军阀的实力并不出众。
然而,面对日本侵略者,川军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英勇无畏,他们抱着血战到底的决心,绝不退缩。
川军取得的每一项战果,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22集团军出川抗战概述记载,当时川军的步枪大多使用已久,质量堪忧,很多都无法正常使用。
战士们的生存物资极度匮乏,秋风瑟瑟时,每人仅有两套粗布单衣、一双绑腿、一条单被、一张小草席、两双草鞋和一顶斗笠,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川军装备如此简陋,是因为出川太过仓促。正常情况下,军队要先进行整编,筹备好军费,做好各项准备后才出征。但淞沪会战局势危急,川军只能提前开拔。
当时都快到10月了,9月的粮饷却还未发放,几十万大军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 即便条件如此艰难,川军出川后,在南北各个战场参与了28场大小会战,无数川军将士血洒疆场。
台儿庄战役中,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奉命坚守山东省滕县。面对装备精良的矶谷师团的狂轰滥炸,王铭章毫不畏惧,镇定指挥战士们奋勇杀敌。他身中数弹,倒地后仍高呼杀敌,坚持抗战到底。
重伤的300多名川军官兵,宁死不屈,选择自杀殉国。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曾提到:
“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滕县之战,川军以少敌多,成功阻挡日军南下,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战在川军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川军将士英勇抗战,四川百姓同样满怀爱国热情。据方志记载,在如今的四川绵阳,当时的安县农民王者成,为即将奔赴战场的儿子王建堂送上一面“死”字旗。旗上写着: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旗帜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不过,川军出川后便分散作战,一部分奔赴山西,一部分前往平汉路。川军副司令员邓锡侯曾感慨,川军出川后就像没娘的孩子,被随意调遣,各自为战。
而且,川军缺乏装备和作战地图,各部队仓促应战,伤亡惨重。
在正面战场上,川军承担着牵制日军的艰巨任务,常常在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不少部队甚至整建制被消灭。
以滕县战役为例,驻守滕县的川军以绝对劣势的装备,顽强抵抗高度机械化的日军长达三昼夜。
战斗到最后,弹药和粮食全部耗尽,战士们就与敌人拼刺刀、用拳头、甚至用牙齿,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献出自己的生命,只为完成巩固津浦北段、让友军能够从容部署的任务。
但在这场战役中,川军一直期盼的中央军汤恩伯部的增援始终没有出现,最终只能在孤城之中浴血奋战。 由于川军并非嫡系部队,装备落后、待遇不公,前期战绩或许不够突出。
然而,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无畏的勇气,敢于与敌人近身肉搏,视死如归。在落后的装备条件下,部分川军的战斗表现甚至超越了中央军。比如在淞沪会战中,26师就是最能打的5个师团之一。
就连日本方面对川军的评价也很高,作为地方军,川军有七到八个甲级评价,最低也是乙级,大多被称赞素质优良,在地方军中评价极高。
正如时任四川主席唐式遵所写的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川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无川不成军”这句赞誉,他们当之无愧!
推荐《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
以史为鉴,构建新时代国防教育范本。书中特设 "抗战与强军" 专题,通过分析武器装备代差、后勤保障体系等历史短板,对比现代国防建设成就,揭示 "能战方能止战" 的硬道理。书末附录《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战序列沿革》,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专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