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们接着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我想跟你探讨一个长期困扰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问题:为什么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社会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制度轨迹?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具体讲,为什么有些社会能够不断进步,迈向现代化,而另一些社会却被困在原地,甚至走向衰败?
举个例子,罗马帝国分裂后的欧洲和东罗马帝国的命运截然不同。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逐渐发展出封建制度下的多中心权力结构;而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模式。再比如,同样是在近现代史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而清末的中国却在保守与改革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错失了改变命运的良机。这些不同的历史选择,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逻辑?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围绕路径依赖、关键节点的作用和制度选择的深远影响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制度差异形成的历史动力学。
1.路径依赖与制度惯性
先说说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了初始选择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远影响。虽然这个概念最初用在经济学上,但其实政治制度也同样适用。就像经济中的技术锁定,政治制度一旦确立,也会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变革越来越难。举个例子,如果说历史就像一条长河,那么一旦方向确定,就很难改变。
讲到这,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历史案例:罗马帝国的分裂后,西欧和东罗马帝国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西罗马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没有了中央权力的掌控,地方势力迅速就填补了权力真空。而这种初始选择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分权和地方自治成为西欧社会的特色。而东罗马则因为曾经的集权体制在早期很有效,所以选择继续沿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路径却变成了一种束缚,尽管有些皇帝试图改革,但路径依赖的力量实在太强了,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僵化的命运。
这就好像一个人走在十字路口,不同的选择会把你带到完全不同的道路上,而一旦选择了某个方向,再想回头就很难了。西欧和东罗马的不同发展,正是这种路径选择的结果。
但是,我们最熟悉的那条道路,就一定是最好的那条吗?恐怕并不尽然。
非洲很多地区的早期社会以部落制为主,这种制度形式强调亲缘关系和地方自治,适应了自然环境的需求。这是他们的路径。然而,当殖民者到来时,他们简单地复制了欧洲的国家治理结构,完全忽视了非洲社会原有的组织方式。这就导致,当大多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因为路径依赖而延续了殖民时期的边界与治理模式的时候,由于这种模式本就缺乏本地社会的认同,因此政权在实践中往往面临巨大的困境。
比如,尼日利亚原本是一个多民族、多部落的国家,其殖民地边界完全由欧洲列强划定,忽略了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和历史联系。独立后,尼日利亚继续沿用殖民地时期的治理结构。然而,这种路径依赖却导致了频繁的政变和内战。部落之间的冲突和对中央集权的不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讲到这,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那么既然路径依赖造成了如此之大的不便,为什么他们不去寻求转向呢?
事实证明,不是没有人尝试,只是很少有人能够成功。在非洲,许多国家的政治精英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继续维持殖民地时期的制度安排,导致国家缺乏有效的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情况在津巴布韦表现得尤为明显。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政府在土地改革和经济政策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危机。
那么,为什么路径依赖的力量能如此强大?
2.路径依赖为何如此强大
其中的关键在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