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又来买盐?这已经是这个月第十五次了吧?"张丽华站在收银台后,眉头微皱。面前的中年男子低着头,默默地将二十包盐推到柜台上。
"嗯,做实验用的。"男子声音沙哑,眼神游移,飞快地付了钱后抱起盐袋匆匆离去,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张丽华望着那背影,喃喃自语:"什么实验需要这么多盐?真是邪门了..."
01
桂林冬日的阳光显得有些苍白,照在石榴镇中心的十字路口上,给张丽华的超市镀上一层淡金色。
这家名为"丽华百货"的超市已经开了十五年,从当初不足二十平米的杂货铺发展到如今近百平米的规模,见证了小镇的变化与发展。
超市三面是通透的玻璃橱窗,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从日用百货到新鲜蔬果,应有尽有。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玻璃时,货架上的商品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每个来到这里的顾客,都能感受到张丽华对这个超市倾注的心血。
张丽华,一个五十二岁的女人,脸上已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但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她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穿着朴素但干净的衣服,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小镇女性特有的勤劳和坚韧。
每天清晨六点,她准时打开超市大门,直到晚上九点才关门休息。
这份勤劳和坚持,赢得了镇上居民的尊重。
她的丈夫周建国,比张丽华大两岁,身材略显消瘦,总是带着一副老花镜。
他性格温和,在超市后面的小作坊里做些简单的木工活计,为镇上的居民修修家具,做做小物件,偶尔也来帮忙看店。
夫妻俩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踏实和谐。
这一天,张丽华正在整理货架上的商品,超市门口的风铃响起,一个身影走了进来。
"李师傅,今天卖豆腐生意怎么样啊?"张丽华看到是卖豆腐的李大爷,笑着打招呼。
李大爷六十多岁,脸上皱纹纵横,但精神矍铄。
他每天推着小车走遍石榴镇的每个角落,卖着自家做的豆腐,是镇上的活地图,各家各户的大小事都知道一些。
李大爷叹了口气,将手中的塑料袋放在柜台上:"唉,不怎么样。对了,丽华啊,你知道吗?东头那个废弃小院最近住进来一个怪人。"
张丽华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问:"哪个怪人?"
"就是那个姓陈的中年人,听说是从大城市搬来的。
每天不见人影,但院子里总有奇怪的味道飘出来,又腥又咸,还带着股刺鼻的气味。"李大爷压低声音,"昨天我送豆腐路过,看到他从院子里出来,脸色蜡黄,眼神怪怪的。"
"真的假的?会不会是你看错了?"张丽华半信半疑。
李大爷摇头:"准没错。王家媳妇住他隔壁,说晚上经常听到院子里有奇怪的声音,像是什么东西在煮沸,咕嘟咕嘟的。镇上人都传他可能是……"李大爷四下看了看,凑近张丽华耳边,"做违法的事。"
张丽华心头一震,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常来买盐的男人形象。"李大爷,那人是不是四十来岁,中等身材,说话时总是低着头?"
"对对对,就是他!你认识?"
"不算认识,他经常来我店里买盐,一买就是二十包。这个月都买了十五次了,总共三百包盐啊!"张丽华皱着眉头,"我一直觉得奇怪,但没往深处想。"
李大爷瞪大眼睛:"三百包盐?天哪,那得吃到猴年马月去!肯定有问题。你说,他会不会是……"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别瞎说!"张丽华责备道,但心里也升起一丝不安。
正说着,超市门口的风铃又响了,陈平安走了进来。他穿着一件略显破旧的棉袄,头发凌乱,脸上带着疲惫。看到张丽华和李大爷在交谈,他明显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平静,径直走向盐货架。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微妙的紧张感。张丽华与李大爷对视一眼,默契地停止了谈话。李大爷假装看货架上的商品,实则偷偷观察着陈平安的一举一动。
陈平安拿了二十包盐,走到柜台前,低声说:"结账。"
"陈先生,这是这个月第十六次买盐了,你买这么多盐做什么呢?"张丽华试探性地问。
陈平安的手指微微颤抖,声音有些沙哑:"做实验,化学实验。"
"什么实验需要这么多盐啊?"
陈平安抬头,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安:"私人的事,不方便说。"说完,他迅速付钱,抱起盐包快步离开了超市。
李大爷看着陈平安远去的背影,摇摇头:"这人肯定有问题。三百多包盐,谁家吃得了这么多?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张丽华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小镇安宁了这么多年,从未出过什么大事,难道真要在她眼皮子底下出事?她想起自己的表弟王志强在镇派出所做后勤工作,也许可以向他咨询一下。
晚上,超市关门后,张丽华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将陈平安的异常行为告诉了丈夫周建国。
"你说他一个月买三百包盐,这确实很奇怪。"周建国皱着眉头,"不会是做什么违法的事吧?现在新闻上不是经常报道有人用这些普通材料制毒吗?"
张丽华心头一紧:"不会吧?那可是大罪啊!"
"你还是问问志强吧,他在派出所,多少知道些情况。"周建国建议道,同时拍了拍妻子的肩膀,"不过也别太担心,说不定真有什么特殊实验需要用盐呢。"
张丽华点点头,但内心的不安已经难以平息。夜里,她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脑海中不断浮现陈平安那双闪烁着奇怪光芒的眼睛和李大爷描述的小院里飘出的奇怪气味。
第二天一早,张丽华给表弟王志强打了电话,约他中午到超市聊聊。
王志强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在镇派出所负责后勤工作。
虽然不是一线警察,但对一些基本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长得壮实,说话直接,在镇上人缘不错。
"姐,你说的这个陈平安,我知道一点。"王志强喝了口茶,压低声音,"他半年前搬到镇上,户口是外地的,说是来这里养病。但没人见他看过医生,也没人知道他具体干什么。我听说他以前在城里上过大学,好像还当过老师什么的,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那你说,他买这么多盐,会不会是做什么违法的事?"张丽华忧心忡忡地问。
王志强若有所思:"盐确实是一些违禁品制造过程中会用到的原料。
不过,也可能有其他解释。如果你真的担心,可以写个匿名举报,我帮你转交给刑侦大队。如果没事,也不会影响到他;如果真有问题,也算是你为镇上做了贡献。"
张丽华犹豫了一下,想到那些可能威胁镇上居民安全的隐患,点点头:"那就这么办吧。"
当天下午,张丽华写了一份匿名举报材料,详细记录了陈平安购买大量食盐的行为,以及李大爷提到的院子里奇怪气味。王志强将材料转交给了刑侦大队。
写完举报材料后,张丽华心情复杂。一方面,她担心陈平安真的在从事违法活动,危害镇上居民安全;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自己的举报会给一个无辜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最终,她还是选择相信警方会做出公正的判断。
接下来几天,张丽华总是下意识地观察超市门口,期待着陈平安的再次出现,同时又有些害怕与他面对面。每当有顾客进来买盐,她都会多看一眼,心想着这盐最终会用在什么地方。
镇上的生活依旧平静,阳光依旧每天洒在十字路口,行人依旧匆匆而过。但张丽华感觉到,平静的表面下,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02
三天后的下午,一辆警车停在了丽华百货门前。这在平日里宁静的石榴镇上是一件不小的事情,立刻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几个闲逛的老人停下脚步,好奇地张望;一群放学的孩子围在警车旁,激动地讨论着。
一个身材高大的警察走进超市,直接向张丽华出示了警官证。
"张女士,您好,我是石榴镇派出所刑侦队的马警官。关于陈平安的情况,能跟我详细说说吗?"
马警官大约四十岁左右,身材魁梧,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他的声音低沉有力,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多年办案的经验。
张丽华紧张地四下看了看,确认超市里没有其他顾客,才低声说:"马警官,是不是我举报的事?"
马警官点点头:"是的,我们接到举报后已经开始调查。据我们了解,陈平安确实行为异常,但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在从事违法活动。我们需要更多信息。"
张丽华将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一告诉了马警官,包括陈平安购买盐的频率、数量,以及他的反常表现。
"马警官,你们觉得他会不会是在制毒?"张丽华忍不住问。
马警官神色严肃:"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不过,食盐确实是某些违禁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之一。根据我们的调查,陈平安半年前从大城市搬到石榴镇,身份背景有些模糊。
他的小院里确实有异常活动,邻居反映经常有奇怪的气味和声音。我们会密切关注。同时,张女士,请您暂时保密,不要将这事告诉其他人,以免打草惊蛇。"
"他会不会发现是我举报的?会不会对我有危险?"张丽华担忧地问。
"不用担心,我们不会泄露举报人信息。而且我们会加强巡逻,确保您的安全。如果陈平安有任何异常行为,请立即联系我。"马警官递给张丽华一张名片。
张丽华连连点头:"我明白,我一定守口如瓶。"
马警官离开后,张丽华心中五味杂陈。她没想到自己的举报会引起警方如此重视,这是不是意味着陈平安真的有问题?如果真是如此,她岂不是已经卷入了一桩危险的案件?
超市里陆续有顾客进来,张丽华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工作,尽量保持表面的平静。但她的心思已经飘到了远方,想象着陈平安在那个废弃小院里到底在干什么。
当晚,张丽华把警察来访的事告诉了周建国,两人都有些担忧。
"你还是小心点,这种事情不好说。万一那陈平安真的是什么危险人物,知道是你举报的,那可麻烦了。"周建国担心地说。
"我知道,马警官也说了,让我保密。"张丽华点点头,"不过,警方既然已经关注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周建国沉思片刻:"这几天我多在超市帮忙吧,有个照应。我让徒弟看着木工坊,反正最近也没什么大活。"
张丽华感动地看着丈夫:"你别担心,我没事的。"说着,她挽住周建国的手臂,"我们开了这么多年超市,什么风浪没见过?这点小事算什么。"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张丽华内心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甚至想过要不要暂时关闭超市,等事情平息后再开业。但转念一想,超市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能轻易关闭。
而且,如果突然关店,反而可能引起陈平安的怀疑。
03
但是,小镇就像一个放大的村庄,任何风吹草动都很难保守秘密。第二天,张丽华就发现有顾客在超市里窃窃私语,谈论着陈平安和警察的事。显然,马警官的到来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听说东头那个废弃小院的人做违法的事?"
"我就说那人不对劲,天天鬼鬼祟祟的。"
"听说警察都来查了,肯定有问题。"
类似的闲言碎语在镇上迅速传播。石榴镇几十年来都很平静,这样的事情自然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最热衷于传播这些消息的是住在镇中心的赵大婶,她几乎每天都要在街头巷尾传播最新"情报",添油加醋,让事情越发神秘。
更糟糕的是,两天后,陈平安再次来到超市。
这一次,他的行为更加反常。他站在门口徘徊许久,张丽华通过玻璃橱窗能清楚地看到他不安的表情和踌躇的动作。
最终,他似乎鼓起了勇气,推门走了进来。
超市里的几个顾客看到陈平安,立刻停止了谈话,用奇怪的眼光打量着他。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感,仿佛一触即发。
陈平安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去拿盐,而是在超市里转悠,时不时投来警惕的目光。
他拿起一些商品,又放下,走到一个货架前,又走到另一个货架前,显得心不在焉。
张丽华感到一阵寒意袭来,努力保持着平静。
周建国也察觉到了异常,放下手中的活计,站在妻子身旁,警惕地观察着陈平安的一举一动。
终于,陈平安拿了二十包盐,走到柜台前。张丽华微笑着向他打招呼:"陈先生,今天需要些什么?"
陈平安盯着张丽华看了几秒,那目光让张丽华感到一阵不寒而栗。她甚至能感觉到丈夫周建国身体微微紧绷,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还是二十包盐。"陈平安最终低声说。
张丽华的手微微发抖,但她还是镇定地将盐包装好。陈平安付钱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放在柜台上。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他低声说完,转身离去。
超市里的顾客们都向张丽华投来好奇的目光。张丽华颤抖着手拿起纸条,上面写着同样的话:"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恐惧像潮水一般涌来,张丽华感到一阵眩晕。陈平安知道是她举报的!这意味着什么?他会不会报复?一时间,她感到呼吸困难,手心冒汗。
周建国看到纸条上的内容,脸色大变,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王志强的号码:"志强,出事了,你快过来一趟。"
十分钟后,王志强匆匆赶到超市。看到纸条后,他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我立刻联系马警官。"
当天晚上,张丽华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王志强。王志强立刻联系了马警官,马警官决定加强对陈平安的监控,同时派人保护张丽华的安全。
"张女士,从现在开始,我会安排便衣警察在附近监视。如果陈平安有任何异常行为,我们会立即介入。"马警官承诺道,"同时,请您尽量减少外出,保持警惕。"
04
接下来的几天,超市的生意明显冷清了许多。小镇上的人似乎都知道了些什么,纷纷避开丽华百货。即使有人来购物,也是匆匆买完就走,很少像以前那样在超市闲聊。
这种氛围让张丽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开始后悔自己的举报。
为了安全,张丽华邀请了妹妹张丽芬来超市帮忙,两人互相照应。同时,周建国也减少了木工活,更多地待在超市里。
张丽芬比张丽华小五岁,性格活泼,说话做事利索。她一来到超市,就察觉到了姐姐的紧张和不安。
"姐,别怕,有我和姐夫在呢。再说了,警察也在附近,不会有事的。"张丽芬安慰道。
张丽华勉强一笑:"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那陈平安的眼神,让人毛骨悚然。"
"那种人肯定没安好心。你做得对,举报他是为了大家好。"张丽芬拍拍姐姐的肩膀,"不过,姐,你看那边是不是警察?"
张丽华顺着妹妹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一个穿着普通的男子正假装看报纸,但目光却频频投向超市。她松了口气:"应该是马警官安排的人。"
这种紧张的气氛持续了一周多。期间,陈平安没有再来超市,但据邻居说,他的院子里活动频繁,有时半夜还能看到微弱的灯光和闻到奇怪的气味。
一天傍晚,马警官急匆匆地来到超市,脸色凝重:"张女士,我们接到消息,陈平安的院子里有大量烟雾冒出,怀疑其在销毁证据。我们决定今晚行动,你们最好也在场,以便确认情况。"
张丽华心跳加速:"这...这会不会有危险?"
"不用担心,我们会有足够的警力保障安全。另外,防止他销毁证据也很重要。"
张丽华与周建国对视一眼,知道这是个关键时刻。他们必须勇敢面对,不能退缩。"好,我们跟你去。"
马警官点点头:"晚上八点,我们在派出所门口集合。记得穿暖和点,夜里冷。"
回到家,张丽华和周建国都心事重重。周建国握住妻子的手:"别怕,有我在。"
张丽华感激地看着丈夫:"我不怕。只是有点担心,如果陈平安真的是无辜的,我们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分?"
周建国沉思片刻:"按你说的,他买了三百包盐,院子里还有奇怪气味,这本身就很可疑。警方调查是应该的。如果他真的无辜,调查后自然会澄清。我们也是为了小镇的安全着想。"
张丽华点点头,但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
夜幕降临,石榴镇笼罩在一层薄雾中。
张丽华和周建国按约定时间到达派出所,看到马警官已经带着几名警察等在那里。还有消防队的同志,以及几个穿便衣的人,应该是便衣警察。
马警官简单介绍了行动计划:"我们会先进行喊话,要求陈平安开门接受检查。如果他拒绝或者没有回应,我们将强行破门。张女士,请你们跟在我们后面,注意安全。"
一行人悄悄来到陈平安的院子外。
院子里确实有烟雾飘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又腥又咸,还带着化学品的刺激性气味。院内灯火通明,隐约可以听到一些动静。
马警官通过喇叭喊话:"陈平安,这里是派出所,我们有理由怀疑你在从事违法活动。请立即开门接受检查!"
院子里的动静突然停止了,但没有人来开门。喊话重复了三次后,仍然没有回应。
马警官对身旁的警察点点头:"准备破门。"
几名警察和消防队员上前,用专业工具对准大门。周建国紧紧握住张丽华的手,两人屏住呼吸,等待着即将揭晓的真相。
随着一声闷响,大门被撞开。警察们迅速冲进院子,张丽华和周建国也跟在后面,内心充满好奇和恐惧。
一进门,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彻底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