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事件为真实事件稍加改编,但并非新闻,情节全来源官方媒体
为了内容通顺,部分对话是根据内容延伸,并非真实记录,请须知。
李长军因公殉职,妻子赵桂兰独自撑起这个家,省吃俭用把儿子李浩然拉扯大。
她在镇上摆摊卖早点,日子虽然苦,但也一步步熬了过来。
可地痞王三豹盯上了她,隔三差五上门勒索“保护费”,不交钱就砸摊子、闹事。
赵桂兰一直忍着,但这天,她终于忍无可忍,怒骂对方滚。
王三豹勃然大怒,抡起巴掌狠狠扇了她一耳光。
李浩然扶着母亲,双拳紧握,却无力反抗。
赵桂兰颤抖着拨通电话,声音微哑:“铁军哥,是我,赵桂兰……我撑不住了。”
李浩然从小就知道,父亲李长军是个英雄。
村里人提起李长军,没人不竖大拇指。他年轻时当兵入伍,戎马十年,后来在一次行动中,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
那一年,李浩然才五岁,虽然对父亲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母亲赵桂兰一直告诉他
“你爸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他走得光荣,咱们也不能给他丢脸。”
李浩然一直把父亲当成榜样。
他记得父亲教他站得笔直,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能随便低头
记得父亲把他扛在肩头,告诉他世界很大,要勇敢去闯
记得父亲摸着他的头,说:“等你长大了,要做个有担当的人。”
可惜,父亲没能等到他长大。
李长军走后,家里就剩下赵桂兰和年幼的李浩然。母亲本来是个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手艺,也没读过几年书
但她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家撑了起来。
她做过很多活,给人洗过衣服,去工地捡过破铜烂铁,甚至在大夏天推着车去卖冰棍,一块钱赚几毛。
后来,她学着在镇上摆摊卖早餐,熬粥、蒸包子、炸油条
天不亮就得起床和面,烧一锅大米粥,煮上几笼包子。
每天忙到晌午,才勉强有点时间歇口气。
最忙的时候,赵桂兰连饭都顾不上吃,烧水的时候就啃个馒头,收摊回来就瘫在床上,一句话也不想说。
她的手总是干裂起皮,冬天冻得发紫,夏天烫得起泡,但她从不喊苦。
她经常对李浩然说:“咱们穷没关系,娘能吃苦,就怕你没出息。”
李浩然一直记着这句话。
他很懂事,从来不乱花钱,别的孩子放学后去网吧、去玩游戏,他就去摊位帮忙,扫地、洗碗、收拾桌椅,尽量让母亲轻松一点。
他知道,母亲已经很累了,他不想再让她操心。
可日子再苦,他们母子俩都没抱怨过。赵桂兰常说,熬一熬,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李长军走后,赵桂兰母子虽然日子难熬,但也不是没有人帮衬。
李长军当年在村里是个受人敬重的人,邻里乡亲都念着他的好。
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街坊们总是悄悄送些米面来
过年的时候,村支书也会上门看看,带点粮油,问问赵桂兰过得怎么样。
父亲的战友们更是多次想帮忙。
李长军在部队时,跟战友们出生入死,感情深厚。
他牺牲后,几个老战友凑了一笔钱送来,甚至有人托关系,想给赵桂兰安排个轻松点的工作,不至于每天风吹日晒地摆摊。
可赵桂兰拒绝了。
她看着送来工作机会的张铁军,轻轻地摇了摇头,眼里透着倔强
“铁军哥,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家长军要是还在,他也不会麻烦你们的。长军走了,我就替他撑起这个家。”
张铁军劝了几次,可赵桂兰始终没松口。她说,她不怕苦,不愿意拖累任何人。
可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生活,哪能没有难处?
镇上有人敬重李长军,也有人不把他的“英雄名头”放在眼里。
尤其是几个无所事事的地痞流氓,见赵桂兰一个女人撑家,没个男人撑腰,便时不时地找点事
不是在摊位上吃白食,就是嘴上占便宜,说些难听的话。
但赵桂兰从不搭理这些人。
她也不吵不闹,只是冷着脸做自己的事。她一直记得李长军说的话
“有些人,你越理他们,他们就越来劲。”
她忍得住,她不想给家里惹麻烦。她知道,自己一个女人孤儿寡母的,惹不起,也不愿惹事。
可她不知道,有些人,你不惹他,他偏偏也不会放过你
这一晚,赵桂兰照常收摊,刚准备回家,巷子里却突然冲出几个人,拦住了她的去路。
领头的是王三豹,嘴里叼着烟,斜着眼看她,语气不耐烦
“赵桂兰,我不是说过了吗?镇上摆摊,得给‘份子钱’,你还真当自己能一直躲过去?”
赵桂兰皱着眉,绕过他要走。可还没迈出几步,身后突然有人伸手,一把抓住她的胳膊,用力一拽!
“啊——”赵桂兰踉跄一下,手上的篮子摔在地上,里面的锅碗瓢盆哐当散落。
她的胳膊磕在墙上,火辣辣地疼。王三豹笑得嚣张
“老实点,敬酒不吃吃罚酒?!”
赵桂兰强忍着痛,咬着牙站直了身子。她知道,今天忍不下去了。
她深吸一口气,摸出手机,拨出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号码。
电话很快被接通,熟悉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桂兰?这么晚了,怎么了?”
赵桂兰声音有些颤抖,却字字清晰:“铁军哥,是我,赵桂兰……我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