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中旬,乌克兰军方针对俄罗斯西部战略要地库尔斯克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图打开战局新局面。库尔斯克地区是俄罗斯西部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该地区是连接莫斯科与南部军区的关键通道,也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

乌军选择库尔斯克作为进攻目标具有战略考量。该地区距离顿巴斯战场较远,俄军战备力量相对薄弱。其次,若能在此突破俄军防线,不仅可以切断俄军南北战线的联系,还能迫使其从顿巴斯地区抽调兵力回防,从而缓解东线战场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库尔斯克位于俄罗斯本土,一旦乌军在此取得突破,将对俄军造成心理压力。

早在进攻前夕,俄军就已通过侦察手段,发现乌军在苏梅州边境地区集结兵力和装备。俄军加强库尔斯克方向的防御部署,在重要关隘设置多道防线,并在纵深地带预置机动反应部队。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此次军事行动的影响已超出军事层面,乌军此次进攻是在测试新一轮军援的实战效果,同时也是在向盟友展示继续作战的决心。然而,随着冲突的持续,乌克兰的军事资源消耗严重,一些国家的援助态度也出现疲态。

乌军此次进攻规模空前,投入超过一个机械化旅的兵力,参与此次行动的乌军装备包括多种型号的西方主战坦克,以及大量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乌军采用“闪电战”战术,试图在俄军组织有效防御前实现战术突破。2月15日,乌军出动电子干扰设备,对俄军防空和通信系统实施干扰,随后集中兵力,在多方向同时发起进攻。

乌军的首波攻势采用“装甲拳头”战术,由重型坦克编队在自行火炮的掩护下,快速突进至俄军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特种部队小组试图渗透俄军防线,破坏其指挥通信设施。乌军还出动无人机,用于侦察和校射,还携带爆炸装置对俄军防御工事实施精确打击。

在战术层面,乌军此次进攻显示出作战理念特征。其作战方式强调火力与机动的结合,以及立体化作战能力的运用。乌军在战场数字化方面取得进步,能够实现各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面对乌军的进攻,俄军展现出防御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俄军边防部队依托预设防御工事,凭借工事优势进行抵抗,为主力部队集结争取时间。俄军电子战部队快速展开行动,对乌军的通信系统和无人机制导系统实施干扰,降低乌军的作战效能。

俄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并没有固守防线。在确认乌军主攻方向后,俄军立即调动预备队实施侧翼包抄。同时,俄军火箭炮兵和战术导弹部队对乌军集结区域实施打击,切断乌军的补给线。俄军的反击作战体现其在电子战和打击领域的技术优势。

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编队对乌军预备队实施打击,不仅摧毁装备,还干扰乌军的战场指挥系统。俄军还在实战中使用新型号的巡航导弹,其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给乌军造成损失。

这场持续48小时的战斗以乌军的损失而告终。乌军在此次进攻中损失惨重,315名作战官兵当场被消灭54辆装甲车辆直接被炸毁。随后,乌军开始全线反击,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暴露出乌军在大规模进攻作战中的短板,也反映出援助装备在面对俄军防御体系时的局限性。有分析认为,此次战役失利可能促使乌克兰军方重新评估其进攻战略,并在未来作战中更加注重防御能力的构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