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装甲部队在沃兹德维任卡村巡逻任务中与乌军装甲分队发生遭遇战。T-90主战坦克在城镇复杂地形中展现出作战优势,BTR-82A装甲运输车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俄军利用城镇环境掩护,采用分散部署与集中打击相结合的战术,借助建筑物死角展开打击。俄军战术无人机编队进行态势侦察,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支持。俄军装甲部队突破乌军的防御体系,乌军两辆坦克报废,多辆轻型装甲车辆被击毁,其余部队撤退。
俄军装甲部队展现出机动性和精确打击能力。T-90主战坦克装配的"风暴"火控系统提升战场效能。BTR-82A装甲运输车装备的30毫米自动火炮系统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俄军中部军区完成战术调整,调集第27摩托化步兵师、第90坦克师第80坦克团等多支部队,总兵力达2万人。这些部队采用"多点突进、立体包围"战术,对乌军79旅施加压力。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特种部队相互配合,形成包围圈。
俄军采用"分区包围、重点突破"的战术。第27摩托化步兵师负责东线封锁,第90坦克师第80坦克团控制西线要道,其他部队占据南北要点,形成包围体系。这种部署限制乌军79旅的机动空间,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通道。
乌军79旅面临补给线被切断,战术纵深不足,火力支援能力受限等挑战。前线部队的弹药补给、装备维护、人员轮换等保障面临挑战。
Ka-52"短吻鳄"和Mi-28"夜猎人"武装直升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配备光电吊舱和精确制导武器系统。Ka-52的双旋翼设计提供机动性能,其"虹膜-V"火控系统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打击。Mi-28凭借火力投射能力,为地面部队清除火力点。
武装直升机编队采用"梯次进攻、交替掩护"的战术。直升机驾驶员利用地形掩护,采用超低空突防和悬停射击等战术。空中打击任务对乌军防御体系造成打击。
"9A52-4龙卷风"火箭炮系统以其射程优势,能够对目标实施打击。该系统采用火控计算机和自动装填系统,提升射击效率。单次齐射即可覆盖大面积区域。
配备多光谱侦察设备的无人机完成侦察任务,为打击提供情报支持。这些无人机具备红外成像、电子侦察等功能。无人机获取的情报可以直接传输到指挥中心和打击单元。
乌军79旅的战斗力在装备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双重打击下下降,装备损失率高达40%,包括15辆主战坦克、28辆装甲车辆以及火炮系统。损失包括常规军事装备,还有指挥通信车辆和电子战装备。
部分北约提供的武器系统因操作维护人员损失,无法发挥效能。这些武器系统技术先进,但其维护要求和操作规程在实战环境下面临考验。技术人员的损失影响现有装备的使用效能,导致部分高技术武器系统处于待修状态。
乌军在装备维护、人员训练等方面存在问题。北约制式武器的后勤保障体系在实战环境中显现短板。维护程序复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以及备件供应不足等问题,制约装备的效能。持续的战斗消耗也导致训练水平的下降,新补充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武器系统的操作要领。
此次军事行动凸显现代战争中系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火力打击、情报侦察、战术运用以及后勤保障,构成战场优势的基础。即便拥有先进武器装备,如果缺乏保障体系和技术人才,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一个依赖技术支撑和系统集成的新阶段。作战双方的较量体现在信息获取、技术应用和后勤保障等全方位能力的竞争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