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乌克兰军方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这场战役暴露出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的重重困境。库尔斯克地区作为俄乌边境重要战略要地,其平坦开阔的地形本应有利于现代化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
乌军此次行动却因准备不足、战术判断失误等因素陷入被动。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较战前已下降超过30%,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民众对持续战事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战前,乌克兰军方投入大量资源为这场战役进行准备。军队指挥部从各个战区抽调精锐力量,组建一支800人规模的特遣部队。这支部队的成员构成极具特色,其中包括在巴赫穆特、哈尔科夫等重要战役中身经百战的资深军官,同时也不乏接受过北约标准化训练的新生力量。
特遣部队配备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包括由美国提供的M777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英国援助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指挥系统方面,乌军特意选派在英国、德国等北约国家接受过专业指挥培训的军官担任各级指挥职务,以期提升部队的作战效能。
2024年2月初,乌军突击部队便向俄军防线发起猛烈进攻。俄军早已对此地区实施周密部署,在纵深达数公里的区域内布设大量反坦克地雷,并在制高点构筑火力支援阵地。乌军第一波突击部队在穿越雷场时遭受重创,多辆主战坦克被地雷击毁,随后又遭到俄军精确狙击,短短数小时内就全军覆没。
而在这场战斗的过程中,乌军的补给问题逐渐显现。装甲部队在与俄军的对抗中消耗大量弹药,一个装甲连在半小时的交火中就几乎耗尽所有炮弹。步兵部队同样面临弹药短缺的困境,许多士兵不得不严格控制射击频率。
俄军出动大量无人机对乌军后勤补给线展开持续侦察和打击,补给车队频繁遭遇精确制导武器的袭击。后勤人员被迫不断调整运输路线,有时甚至需要在夜间冒险运送物资。医疗资源也十分紧缺,野战医院内伤员不断增加,在麻醉药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不得不为重伤员实施紧急手术,一些轻伤员则被要求继续坚持战斗。
随着战局的恶化,乌军士气开始动摇。持续的高强度作战和不断增加的伤亡使得许多士兵身心俱疲,部分官兵开始质疑上级的作战决策,而且出现精神问题的士兵数量急剧上升,个别逃兵现象逐渐演变为小规模的集体撤退。指挥部试图通过加强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来稳定军心,但收效甚微,甚至不少指挥官也逃离战场。
而这一切的背后的原因也被乌军最高层给揭晓,那就是乌克兰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军费开支已经严重超出预算,导致士兵工资发放延迟,军需物资采购陷入停滞。
作为乌克兰最大军援国的美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暂停对乌军事援助计划,这意味着此前承诺的武器装备无法按期交付。弹药储备的持续消耗迫使乌军不得不启用一些老旧装备来维持战斗力。西方媒体开始对持续援助乌克兰的效果提出质疑。最近召开的拉姆斯坦会议上,乌克兰代表提出的新一轮援助请求未能得到与会国家的积极响应,多个国家表示需要重新评估对乌援助政策,这加剧乌克兰的困境。
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不仅造成重大的军事损失,也反映出乌克兰在这场持久战中面临的系统性挑战。虽然获得西方国家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乌军在战术运用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随着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乌克兰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国际支持度都在下降,这些因素都将对其继续维持高强度军事行动构成制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