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随着春季学期开学,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第三初级中学校园里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班级的菜地里,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弯腰松土、细心栽种……。“我校的劳动教育基地共20多亩,我们以一课一廊一园一馆一主题‘五个一’为抓手,精心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模式,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该校总务主任盘伟说。

近年来,贵港市覃塘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探索“项目化、基地化、生活化”“三化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覃塘区把推进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纳入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项目,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该区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并鼓励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辖区内各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了60项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劳动教育课程,以及50余项手工、剪纸等特色课程,将“劳动最光荣”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覃塘区大力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打造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实现“校校有基地”。辖区内各学校按“一校一品一特色”的思路,依托劳动基地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文化。同时,覃塘区积极与当地5家特色农业、文旅项目企业联系创建了5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研学活动。此外,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耕地、家务劳动作为校外劳动实践的“大基地”,形成劳动教育基地全覆盖。

在覃塘区东龙镇中心小学花灯工作坊里,传统走马灯、创意莲花灯、五角星灯……造型各异的东龙花灯作品琳琅满目。教室里,教师正在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花灯制作的各个步骤,学生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随后纷纷动手尝试。

“在我们学校,花灯课已成为劳动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10月,学校还会举办‘花灯艺术月’,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花灯创意大赛,将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东龙镇中心小学教务处副主任覃燕梅说,学生在学习花灯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提高了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乐趣。

覃塘区各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种植养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各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劳动教育制度,明确了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的要求;通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配备专职劳动教师,聘请能工巧匠、专技人才担任兼职劳动教师,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

在覃塘区,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践行。通过“三化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的深入推进,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知识、锻炼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目前,覃塘区有自治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3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3所,县区级、乡镇学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共14个。2024年4月,覃塘区申报的《生活化·项目化·基地化:“家校社”协同共育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荣获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杨小露 练琴)


覃塘区樟木三中的学生在校内劳动教育基地采摘百香果 学校供图

作者:欧金昌 杨小露 练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