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集成电路这桩“芯事”,上海也是蛮拼的,产教两界“双向奔赴”,把“驻企”变成了“住企”。
在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芯源微公司园区,早上8点,作为“住企培养”项目的一员,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孙志豪已经穿上工装,背上装有笔记本和工作资料的双肩包,快步走向公司大楼。这就是住企联培生的每天日常,远不止在校接受理论知识,更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早早开始校园与职场的切换与衔接。
2月26日,校方再次选送6位研一硕士生进入拓荆科技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还有3位同级研究生则走进盛美半导体住企培养,这些企业均为行业头部上市公司。
住企联培生李云龙在工位上。
【师傅带进企,修行在实战】
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集成电路产业不能“缺芯少魂”,不能缺高端人才。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产教融合就业育人联盟,援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称,我国相关人才缺口高达30万。作为我国集电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城市,产值占全国近25%的上海也存在着10万量级的人才缺口。通过中美两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量质对比发现,我国集电人才数量达美国两倍,差异在于人才层级不同。其中初级人员占比最多,占44.41%;中级人员占36.48%,高级人员占16.01%,特级人员占3.10%。
自去年集成电路装备专项班获上海市教委批复建设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展开对接,全力动员机械、电子信息两个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参与其中。上海芯源微通过严格面试和审核等程序,先期录用专项班孙志豪、吴康宁和李云龙3名电子信息(控制工程方向)一年级研究生,为他们精心安排带教企业导师。
8点半到达工位后,孙志豪放下背包并打卡,随后直奔控制实验室。这一天,他在带教单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你要注意这项参数的设置,它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稳定性。”单老师一边指导,一边指着屏幕上的数据。
孙志豪连连点头,迅速调整操作。“进入芯源微公司后,我直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技术,看到技术是怎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这让我对半导体装备行业的前沿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到的东西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10点半,吴康宁快步走进公司会议室,准备参与当天的项目讨论会。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带教老师要求大家不仅要聆听,还要参与讨论。吴康宁边听边记,一连写了好几页,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项目推进时,我还能参与各类技术研讨和项目规划会议的学习和交流,了解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明白如何协同合作。这些资源和机会,让初出茅庐的我,从理论迈向实践,快速融入岗位,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较于传统的短期实习,“住企培养”的长周期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于我们控制工程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真正学会实操技能,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看得见的技巧,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去体验那些隐性的、看不见的技巧,住企学习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和企业里的导师结为‘师徒’,我们能成长得更快。”住企生带着这样的“芯”体验。
周悦教授到企业和同学们交流。
【工学两不误,导学两相长】
“相比于其他同学,可能毕业后,我们不是职场上的‘一张白纸’了。”孙志豪打趣道。年初八到岗上班,提前“告别”寒暑假,一键切换职场人,他觉得“住企培养”让自己提前适应了职场环境。“我们可以在真实的项目中积累宝贵经验,这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学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控制理论与工业场景的紧密关联。”李云龙举例,通过实际调试PLC程序与流量传感器,将学生阶段学习的《线性控制理论》等课程中的一些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工程验证,“这种从‘理论假设-现场验证-经验修正’的闭环方法,是实验室难以复现的,这也让我意识到一线工程经验对项目落地起到了关键作用。”
“‘住企培养’项目有长达两年半的培养周期,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掌握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内容也更细致全面,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的快速成长和发展。这种‘毕业即胜任’的能力,正是企业和行业最需要的。”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范老师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芯原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全球设有8个设计研发中心,以及11个销售和客户支持办事处,目前员工已超过2000人。
工学两不误。午餐后的休息时间,3位同学将自己上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准备查阅文献,思考有没有合适的论文选题。
“像我们学生的学位论文,以前大多是来源于老师的科研项目,理论算法的居多,与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当然也有个别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控制工程方向)学科负责人周悦教授表示,“住企培养”学位论文题目则全部来源于产业需求,也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这与专硕培养目标相符,很契合“新工科”建设。当然,“这对校内导师也有很大挑战,需要对企业的有些先进技术和实际需求主动学习和研究,紧跟产业和新技术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导学相长。”
周悦教授(右)和企业导师交流。
【2+2+3,自主培养硕博士】
“下个月要完成触摸屏的绘制和仿真测试......”结束一天工作后,孙志豪留在工位,撰写工作月报和学习月报。周悦教授要求同学们每个月要写一个个人总结,之后再组会交流。
“‘住企培养’以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核心,通过‘2+2+3’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联动。”周悦解释道,第一个“2”指双导师制:行业导师从产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并帮助其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明确论文选题,而校内导师则侧重论文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逻辑性指导;第二个“2”是双导师团队,芯原微企业目前有5位行业导师,海大校内专班有10余位导师,双方团队协同作战,贡献集体智慧;最后的“3”是指三方交流:企业内部团队交流、学校团队内部交流以及定期校企交流,共同推动“住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傍晚,一天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学生们来到公司的羽毛球场,挥洒汗水,放松身心。孙志豪、吴康宁和李云龙组成一队,与几位企业同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赛。球场上,笑声和欢呼声交织,校企合作的精气神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职场+学术’的双重锤炼,让同学们成为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也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许竞翔说,未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更多优秀学子在这一平台上茁壮成长,他们将带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赋能,投身产业发展,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在半导体这样科技与人才密集型行业,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势在必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方面表示,当前,国家和上海集成电路领域人才供给的结构、质量与产业所急所需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上海以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个《意见》+十大专项计划”为牵引,积极推行集成电路“住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全力培养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产线急需的工程硕博士,将深化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人才供需适配。
原标题:为集成电路,拼了!研一就住进上市公司联合培养,每天上工位,拜师两年半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住企联培生孙志豪(右)在工作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通讯员 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