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胥帅

近日,证监会重磅发声,操纵市场行为始终是证监会打击惩处的重点。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丰富、市场深度不断拓展,操纵类案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编题材、讲故事”的蛊惑型操纵有所增加。

笔者注意到,AI(人工智能)生成的“故事”已成为当下题材股炒作的重要推手。虚假的信息污染了AI模型,导致语料的真实性难以辨别。以最近连续两天涨停的某数据公司为例,当在大模型中输入“某数据公司最近有什么利好”时,得到的回答包括“融资余额创新高,未来走势引关注”和“公司前三季度实现了50%以上的营收增长,背后是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等结论,这些信息来源于某资讯平台,却没有标明作者和链接,且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明显夸大。

类似地,某科技公司当天涨停,输入“某科技公司最近有什么利好?”大模型给出的第一个结论来自股吧,标题为“公司发布最新的重组利好”,但今年以来该公司并未进行重组。

大模型的语料来源和内容真假难辨,但经过加工后,统统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尽管一些专业投资者能识别虚假信息,但股价上涨后的正反馈效应使得许多人容易产生“先上车再信”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投资风险。由于大模型算法和资讯平台难以逐条精准甄别内容的真实性,治理AI语料污染,确保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可靠,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强AI语料污染治理:

第一,上市公司应主动发声辟谣。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的资讯监测系统,及时响应引发股价大涨或大跌的信息,及时通过互动平台或公告澄清。公告内容不仅应遵循相应格式,更应提供更多实质性的信息,还可以主动与媒体合作,建立平台辟谣虚假信息,减少市场误判。

第二,监管机构应严厉打击股价操纵行为。监管机构应当依据语料污染的传播后果,重拳出击,打击通过虚假信息操纵股价的行为。需要深入挖掘语料污染的产业链,逐步清除从信息发布到股价操纵的每个环节,确保市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第三,投资者应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对于敏感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真实性。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日益规范,投资者可以通过半年报、年报、机构调研纪要和投资者互动平台等公开渠道,了解公司合作情况、项目进展及行业背景等。此外,对于投资等重大事项,投资者还可以参考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平台,清晰掌握热门公司背后的投资版图。

总之,治理AI语料污染是确保股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虚假信息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保障市场公平透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