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
曾几何时,MCU作为市场上的焦点产品,价格一度高涨。但在2023年,其价格遭遇急剧下滑,并且在此后的较长时间内,市场复苏态势并不明显。
步入2025年,MCU的行情似乎依旧严峻,但在悄然之中,该市场正在酝酿另一种趋势。
国际MCU大厂,一个比一个悲观
在全球 MCU 领域,恩智浦、微芯、瑞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德州仪器都是该赛道的头部玩家。可从最新财报能看出,营收下滑、利润减少成了普遍难题。
恩智浦:营收同比下降5%,或裁减约 1800 人
恩智浦2024年全年营收126.1亿美元,同比下降5%,库存周转天数攀升至 150 天。为应对市场压力,该公司可能准备进行全球裁员,或裁减约 1800 人。
财报显示,汽车业务是恩智浦的核心业务,占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在2024年占比超过了47%。去年以来,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受到电动汽车需求下降的持续影响,抑制了芯片需求的增长,同时以MCU芯片为代表的供应过剩问题仍待解决。
对于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恩智浦预计总营收将在27.25亿至29.25亿美元之间,同比下降约6%至13%;并减少2025年的资本支出。
微芯:Q4营收暴跌41.9%,今年将关厂裁员
微芯的2025财年财报(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还未公布,但根据微芯最新发布的2025会计年度第三财季(自然年2024年四季度)财报,微芯在该财季营收同比暴跌41.9%、环比减少11.8%至10.26亿美元,与此同时,库存水平也持续维持高位。
根据微芯于2024年12月2日披露的一份证券文件显示,微芯计划在 2025 年 9 月之前关闭位于亚利桑那州坦佩的晶圆工厂,理由是其俄勒冈州和科罗拉多州工厂的库存水平和可用产能过高。文件显示,此次关闭将影响约 500 名员工,预计关闭后可节省约 9000 万美元。
瑞萨:利润锐减,裁员5%
瑞萨电子全年营收1.35万亿日元,同比下滑8.2%;营业利润锐减42.9%,净利润也出现了34.9%的严重下滑。瑞萨表示工业、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业务需求疲软,是导致公司整体收入减少的主要因素。
日前,瑞萨电子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5%,涉及约1000名员工。这是瑞萨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预计将在2025年春季前完成。
意法半导体:净利暴跌63%,裁员 6%
意法半导体2024年全年,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3.2%,整体净利润暴跌63%。按业务部门划分,去年Q4尽管所有部门和所有终端市场都出现下滑,但微控制器业务营收以30.2%下滑幅度最为显著,其营业利润为1.27亿美元,降幅高达66.4%。营业利润率为14.3%,而去年同期为29.8%。
意法半导体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同比下降约27.6%(环比下降24.4%)至25.1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
由于库存高企、市场需求疲软导致2024年业绩恶化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指引低于预期,其宣布计划在本季年内暂时关闭多家晶圆厂,并计划裁员约3000人,大约6%。
英飞凌:推迟居林晶圆厂的第二阶段建设,并削减10%投资
英飞凌2024财年(截至2024年9月30日)总营收149.55亿欧元,同比下降8%;利润为31.05亿欧元,利润率为20.8%。
在业绩交流电话会议上,英飞凌表示: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潜在的经济不确定性,英飞凌决定推迟对马来西亚居林的“超级晶圆厂”的第二阶段建设并削减10%的投资。英飞凌CEO指出,市场周期性疲软仍在继续,许多终端市场的复苏乏力。
德州仪器: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将继续下降
德州仪器2024年每季度的营收和利润均同比下滑,导致全年营收约160亿美元,较2023年降低12%;全年净利润约48亿美元,较2023年低26%。
该公司给出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指引显示,营收和净利润将继续下降。预计2025年一季度营收为37亿美元至40亿美元,每股净利润在0.94美元至1.16美元之间(2024年Q4为1.30美元)。
德州仪器认为,包括工业和汽车领域在内,许多领域对半导体的需求乏力,需求复苏比预期来得更慢。
MCU 芯片作为众多电子产品的核心,一度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今,MCU 市场却陷入萎靡。这一现象并非偶然,是需求端、供应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作为 MCU 的三大应用领域,发展均显乏力,直接削弱了 MCU 市场的活力。供应端方面,2020 - 2021 年全球芯片短缺使 MCU 价格飙升,厂商纷纷扩大产能。但随着供应链恢复,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库存积压。同时,随着 MCU 技术的成熟,大量国产厂商涌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中低端 MCU 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回望往昔,ST作为MCU领域的佼佼者,曾是众多企业的首选。如今,就连曾经的行业巨头,也在发展的泥沼中艰难前行。
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过去一年国产 MCU 厂商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又是否正于困境中奋力突围?
国产MCU,亏损减少
相较于国际厂商,国产MCU市场似乎在去年迎来明显复苏,上表八家国产MCU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都实现扭亏为盈、亏损减少或者同比增加。
未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复旦微电子的 MCU 主要服务于智能电表应用,但该公司已将通用 MCU 的销售额在 2024 年提高到 30%,并积极拓展家用电器和汽车市场。
复旦微表示,2024年受益于电网招标复苏,公司应用于智能电表的MCU产品销售较好,有力的推动了MCU产品线的业绩。同时,该事业部积极推进在白电、车规领域的拓展,在车规等级认证方面投入了资源,成效显著;正在积极的推进相关产品的销售。
国产MCU市场的复苏始于去年第三季度,该季度主要的国产MCU公司业绩便迎来强劲回暖。
兆易创新作为中国MCU行业的领军企业,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之一。该公司表示,2024年出货量的增长潜力巨大。2023年,经历了长时间的库存调整后,兆易创新的MCU业务在年底时陷入低谷,但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恢复,其出货量从2024年初开始逐步回升。
2024年第三季度,兆易创新的销售额达到了2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3%;归母净利润则达到3.15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到222.5%。
彼时,兆易创新预计2024年下半年,中国市场对MCU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乐鑫科技去年第三季度Wi-Fi MCU销售额达到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50%。归母净利润也大幅增长,达到了99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40.17%。乐鑫科技专注于智能家居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其新的客户订单成为支撑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预计2024年全年销售额将增长30%至35%。
尽管不同的MCU供应商在第三季度的业绩各有不同,但普遍反映出2024年下半年相比上半年有了显著改善。尤其是在库存天数上,大多数供应商都表示,库存天数比上一季度有所减少。
从各公司的公告中能够看到,目前消费电子对于国产MCU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仍需注意的是,尽管整体市场逐渐回暖,但MCU行业的价格依然受到激烈竞争的影响。尤其是在通用MCU市场,价格战仍然存在。
MCU,新出路
那么,MCU市场会在2025年迎来曙光吗?
MCU 市场在 2025 年能否迎来复苏,目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先看消极方面,从供应端来看,MCU 市场尚未出清。兆易创新接受调研时表示,2025 年 NOR Flash 和 MCU 竞争依然激烈,在弱复苏的环境下,新需求不足以完全消化行业的全部产能,价格大概率延续底部盘整,不过进一步下行空间已经很小。这表明市场仍在消化前期产能扩张带来的库存压力,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和价格压力。
再看积极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据群智咨询预测,尽管终端市场增量放缓,2024 年全球汽车 MCU 市场规模约为 1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8.3% ,这种增长态势在 2025 年有望延续。此外,AI 领域的兴起也为 MCU 市场带来了新机遇。随着 AI 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对具备 AI 处理能力的 MCU 需求逐渐增加。
另外,MCU 与模拟芯片公司的融合也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2024年11月,兆易创新通过现金方式收购苏州赛芯70%股份,总金额达到5.81亿元。苏州赛芯主要从事模拟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保护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兆易创新致力于扩展其在模拟芯片领域的布局,而苏州赛芯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收入,这笔收购为兆易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了良机。
2025年1月,南芯科技以1.6亿元收购MCU厂商昇生微100%的股权,进一步增强了其在电源及电池管理领域的能力。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模拟和嵌入式芯片设计企业之一,专注于电源及电池管理领域,拥有多条产品线。
MCU 大厂凭借自身雄厚实力,收购模拟芯片公司;与此同时,模拟芯片公司也在收购 MCU 厂商。
除了并购,厂商间的合作也逐渐成为趋势。
2023年11月,纳芯微与芯弦半导体联手推出新型MCU产品,与国际客户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这样的合作不仅在技术上形成互补,更能逐步形成合力,将模拟与MCU的产品线有机整合。
从市场现状来看,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半导体行业的供需失衡,使得 MCU 市场的复苏之路充满挑战。但部分领域的新需求和技术融合趋势,也为 MCU 市场带来了一线曙光。总的来说,MCU市场在2025年迎来复苏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高端市场在物联网、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推动下有望实现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