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仪式是一个重要的年节习俗。
灶王爷,又称灶神,被视为掌管一家祸福的神明。
每年这个时候,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因此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个古老的习俗中蕴含着许多讲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不做":不可打翻供品,不可说不吉利的话,不可中断祭拜过程。
这些讲究代代相传,成为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腊月二十三,小满拖着行李箱,踩着厚厚的积雪往家走。
老家的冬天总是特别冷,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
她缩了缩脖子,把围巾又往上拉了拉。
远远地,她就看见奶奶站在门口张望。
老人家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单薄,却依然挺得笔直。
小满的鼻子突然有点酸,自从上大学后,她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来,奶奶似乎都比上次更苍老了一些。
"奶奶!"她小跑着过去。
"哎哟,我的小满回来啦!"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快进屋,外头冷。"
屋里飘着熟悉的饭菜香,小满放下行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是家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
"先去洗把脸,等会儿帮我准备祭灶的东西。"奶奶一边往厨房走一边说,
"今年你可得好好学学,这祭灶的规矩可多着呢。"
小满吐了吐舌头。她从小就知道奶奶对祭灶特别重视,每年这个时候,家里都要忙活好几天。
但她总觉得这些都是迷信,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信这些。
"奶奶,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您还这么讲究啊?"她一边洗手一边说。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奶奶突然严肃起来,
"灶王爷可是要上天向玉帝汇报的,咱们家这一年的运势可都指望着他老人家美言几句呢。"
小满撇撇嘴,没再说什么。
她知道跟奶奶争辩这些没有用,老人家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晚饭后,奶奶开始准备祭灶的供品。
糯米、红枣、桂圆、花生、糖果......
一样样摆在供桌上。
小满在旁边帮忙,看着奶奶一丝不苟的样子,忍不住问:"奶奶,祭灶到底有什么讲究啊?"
奶奶放下手中的供品,正色道:"这讲究可多了。首先,供品要齐全,不能少一样;其次,祭拜时要心诚,不能有杂念;最重要的是......"她突然压低声音,"有三件事绝对不能做。"
"哪三件?"小满来了兴趣。
"第一,不能在祭灶时打翻供品;第二,不能在祭灶时说不吉利的话;第三,不能中断祭拜过程。"
奶奶说着,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这些都是你太奶奶传下来的规矩,咱们家世世代代都这么做的。"
小满好奇地凑过去,只见木盒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件古旧的祭器,每一件都擦拭得锃亮。
奶奶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对铜烛台,轻轻擦拭着。
"这对烛台还是你太奶奶出嫁时的嫁妆呢。"
奶奶的语气突然温柔起来,
"那时候家里穷,你太奶奶就带着这对烛台嫁过来了。她说,再穷也不能亏待了灶王爷。"
小满看着奶奶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烛台,突然觉得这些老物件似乎承载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重量。
夜深了,小满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她想起小时候,每到祭灶这天,奶奶都会给她讲灶王爷的故事。
那时候她总是听得入神,觉得灶王爷一定是个慈祥的老爷爷,会保佑所有善良的人。
第二天一早,小满就被奶奶叫醒了。"快起来,今天要准备的东西多着呢。"
整整一天,小满都在帮奶奶准备祭灶的东西。
她发现奶奶比往年更加谨慎,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检查。
"奶奶,您今天怎么这么紧张啊?"小满忍不住问。
奶奶一边整理供品,一边说:"今年是你第一次正式参与祭灶,我得把规矩都教给你。等你以后有了自己的家,这些传统可不能丢。"
小满心里一暖,突然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
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其实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家族记忆的传承。
夜幕降临,祭灶仪式终于要开始了。
奶奶点燃了香烛,整个屋子顿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光晕中。
小满站在一旁,看着奶奶虔诚地跪拜,突然觉得这个场景既陌生又熟悉。
就在这时,她发现供桌上少了一样东西——糯米糕。
这是每年祭灶必不可少的供品。
"奶奶,糯米糕......"她刚开口,奶奶就严厉地瞪了她一眼。
"别说话!"奶奶低声道,"现在不能说这些。"
小满愣住了。
她从未见过奶奶用这样的语气跟她说话。
就在这时,她不小心碰到了供桌,桌上的酒杯晃了晃,几滴酒洒了出来。
奶奶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她猛地站起来,却又踉跄了一下。小满赶紧扶住她,却发现奶奶的手冰凉。
"完了......"奶奶喃喃道,"还是没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