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检察院与凉山州检察院签订人才交流协议,打造“扶能工程”人才交流品牌
依托“微网实格”化解矛盾纠纷
在“结忧双解”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解答群众相关法律咨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之大者”,亦是“民之所盼”。2024年,双流区检察院深入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围绕民生难点堵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构建多元协作格局,以高质效检察履职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用心用情答好新时代“民生考卷”。
坚持高质效履职
做好民生民利的“维护人”
双流区检察院将维护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落实,每年持续推出为群众办实事项目,2024年完成9项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在履职办案中,检察院时刻牢记“小案件”中有“大民生”,创设刑事“小案”办理“五必”工作法,做到每案必问询、每案必调解、每案必追赃挽损、每案必审查羁押必要性、每案必跟踪问效,实现“简”案优办。
双流区检察院与区残联、区民政局等部门分别会签关于加强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协作机制,建立“检察+残联+民政”残疾人保护体系,针对残疾人在维护婚姻合法权益诉讼中存在收集、固定证据难等问题,联合制定加强残疾人婚姻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协作机制。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中,检察院在与区残联座谈时获悉,智力残疾人伍某想通过诉讼解除婚姻关系,但是在收集、固定证据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他希望检察机关提供帮助。之后,检察院立刻走访法院、民政局、社区居委会,详细调查了伍某的智力状况、与配偶黄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实际生活情况:年近七旬的伍某,是精神智力二级残疾人,此前一直随家人生活。2021年3月,伍某与黄某相识。同年5月,二人登记结婚。婚后,黄某与自己的子女住在黄家新宅中,却让伍某居住在黄家老宅,时不时让伍某干种地、养鸡等体力活,并且不给钱治病,未尽到夫妻互相扶养的义务。2022年3月,伍某自行离开黄某家,重新跟随家人生活。
在伍某提起离婚诉讼的过程中,伍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黄某作为配偶,在法律上是监护人、法定代理人,她不同意离婚,导致离婚诉讼陷入僵局。检察院随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1条“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的规定,主动与法院、伍某所在居委会沟通协调,最终指定伍某的父亲为其监护人,为离婚诉讼顺利进行扫清障碍;与此同时,检察院积极协调,由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一名精通婚姻家事案件的律师作为伍某的诉讼代理人;为保证当事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更好保护老年智力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检察院派员以支持起诉人的名义依法出席庭审,最终法院采纳了支持起诉意见,判决准予伍某与黄某离婚。
案件办理完毕后,检察院延伸工作职能,联合区残联、区民政局对伍某进行回访,并邀请心理咨询工作者与其深入谈心、疏导其情绪,帮助其建立生活信心。为解决残疾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检察院还与区残联、区民政局会签《关于加强残疾人婚姻合法权益保障的协作机制》,通过加强协作,全面保障残疾人的婚姻自主权,倡导相互忠诚、相互关爱的婚姻价值取向。这起案件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
坚持多维度保护
做未成年人的“守护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本质上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近年来,双流区检察院多维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全新打造了集亲历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亮晶晶·海棠花开”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槐轩家庭法治学校,举办开放式活动和法治课堂26场,受教育家长、学生达3000余人次。
在办理一起帮信犯罪案件中,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主要是其母李某某支付抚养费不及时所引发,通过走访税务、民政和人社等部门,获知李某某有正式工作,并有固定收入,遂跟进开展执行监督,督促恢复执行活动,促使李某某及时支付欠付的抚养费,保护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在此基础上,检察院结合该案研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省、全市开展了专项监督活动,该监督模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上架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并在全国推广;办理的李某某抚养费执行监督案获评四川省第八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典型案例和全省检察机关维护民生典型事例。
坚持优化服务举措
做好群众身边的“暖心人”
双流区检察院始终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创新“四好”工作法,持续升级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敏姐工作室,打造“空港惟民”品牌,持续优化群众办事的服务环境。
为了照顾孕妇及携婴幼儿特殊群体和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检察院在12309服务大厅设置了孕婴室、心脏除颤仪等;为更好服务群众,增设了藏语、彝语等办事指引;为了让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和了解辖区经济发展大局,设置了百姓书屋,购买了一系列法治和时政书籍;创设“办不成事”问询制度,实行容缺受理、延时接待、上门接访等服务,相关制度实行后,共办结“办不成事”问询4项,容缺受理申请38件,开展上门接访47次,接待八小时外预约信访41次。通过打造暖心的办事环境,让群众对双流检察人的亲民爱民之心可见可感可触。设立“敏姐工作室”,专注以妇女和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定期回访、多元化结对帮扶、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大对困难妇女儿童的救助帮扶力度。工作室成立以来,检察院已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8名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对9名困难妇女和11名未成年人开展司法救助,切实解决了妇女儿童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检察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检察机关对口援助工作部署要求,不断创新方式,与凉山州检察院联动打造“扶能工程”品牌,为凉山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检察力量。
去年,双流区检察院改变过去仅派检察干警到民族地区进行援助的“帮扶1.0版本”,打造“党建融合+跟案学习+跨区交流”的“帮扶2.0版本”。先后两批次接收凉山州基层检察院的11名业务骨干,用“结对子”的方式精准开展业务指导,骨干们通过跟案提讯、庭审,参加检察官联席会、检委会会议、检察官大讲堂等,全方位参与案件办理,以实战提升业务素能。
坚持多元化治理
做好矛盾纠纷的“解铃人”
在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双流区检察院高标准打造“结忧双解”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检察力量。
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过程中,检察院创新打造“结忧双解”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建立分层递进、闭环衔接的释法明理工作机制,明确首问负责、分级分类、归口处置、全程跟踪的处置程序,为群众提供文书说理、答疑解惑、情绪疏导、化解矛盾、法治宣传等综合服务。同时,检察院联合民政、人社、工会、妇联、残联、工商联等单位及团体开展协作共建,建立“和枫工作室”,主动融入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通过支持起诉、促进和解等方式,强化民事检察精准监督、创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共助社会治理。
近年来,检察院组建“红海棠金检徽”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了由院领导、业务骨干为成员的“红海棠金检徽”党员志愿者攻坚团队,聚焦矛盾突出的案件,坚持精准问需,定期深入乡村社区了解信访群众诉求,掌握信访群众思想动态,用真心真情赢得群众认可,为最终化解矛盾纠纷打好基础。截至目前,该团队已成功化解矛盾突出的信访积案19件。
如在办理一起信访近9年的申诉案中,攻坚团队通过走访了解到,宋某连续多年信访的根本原因在于案件中行为人除了造成其直接经济损失外,还间接导致了其巨额生意损失,但该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宋某一直未释怀。为实现纠纷实质化解,攻坚团队和当地政府多次沟通协调,对宋某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政策范围内做好妥善、合理解决。同时,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还邀请矛盾化解经验丰富的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值班律师、社区干部和心理咨询师多次到宋某家中释法说理并开展心理疏导。经多方耐心开导后,宋某终于解开了心结和法结,自愿息诉罢访。
来源 | 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