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关于体罚孩子的事,胖胖之前在《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篇文章里提到过自己的看法。
当时写出来后,评论区里赞成体罚的朋友还是不少,反正这个话题呢,引发了挺大的争议。
很多人列举了像邯郸三恶少的例子,胖胖也一直在以往的文中强调逻辑、环境因素、规则、二极管思维、事实、常识等种种观点,虽说胖胖讲了不少道理,但很多人只是看了看,依然跳出了一些极端的评论。
尽管有些人取关,还是那句话,无所谓,依然想说我想说的观点,如果自媒体只是为了迎合群体、某些人的观点,其实是很没意思的。
这两天胖胖看到一个特别特别沉重,难过的新闻,让胖胖很触动。
据都市频道,“新闻夜航”报道,湖北武汉一所初中,一名12岁的小男孩,因为课间休息十分钟时间,用电话手表听歌被老师没收,老师当着全班面打了他。
当天他回家看起来没啥问题,可第二天早晨,家长发现孩子从家里9楼摔了下去,最终不幸身亡。
警方虽然排除了刑事案件,但有一些时候吧,你说这件事的表面——那块电话手表。
很多人一开始看到这个细节,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
这孩子课间听歌,怎么能这么不专心?
这不瞎扯么,课间十分钟,本来就是孩子休息放松的时间。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各种科技产品已经是常态,手机、手表、平板,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问题不在于这些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管理、如何教育孩子合理使用这些工具。
教育内卷下,课间放松听个歌,不也挺正常的吗?
我们说到这回事件,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责怪那个“没收电话手表的老师”。
但胖胖觉得,老师肯定有责任。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整个教育出了问题。
这种所谓的“纪律”到底有多封闭和压抑呢?
不过是课间用电话手表听个歌,就遭遇了体罚,而且还是在大家面前当着同学的面惩罚他。
而这种管教方式,背后其实就是对孩子个体尊严和情感的完全忽视。
孩子虽然被惩罚了,但回到家后看似没什么大问题,表现得“如常”,这很可能说明他把痛苦压在了心里,甚至连父母都没告诉过自己受到了怎样的体罚。
这个“压抑”的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这种隐忍和压迫式教育的后果,就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被理解和尊重,最终如果承受不住,就可能做出极端的反应。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在对行为的“纠正”,更在无声中摧毁了孩子的自尊和心理。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12岁的孩子,本该在最需要被理解的年纪,却遭遇这种教训。
老师的体罚,特别是在情感上的打击,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创伤。
这种惩罚带来的,远不止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那种无声的羞辱——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必须按我的标准来。
而这种体罚式教育的痕迹,像胖胖之前提到过的,依然在很多学校里存在。
老师面对学生错误时,习惯性地选择体罚,而不是通过沟通和理解去解决问题。
所以从这起事件看到的,不只是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冷漠。
薛先生在发现孩子异常时,已经无法挽回,这意味着他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为什么孩子回家后,家长没有看到任何异常?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漠”,家长忙着提供物质,忽视了孩子情感和心理的需求。
可能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把衣食住行安排好,就尽到了责任,但其实孩子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
面对现在学生内卷式的高压,孩子承受的压力可能远超家长的想象,而这种冷漠的现象,不仅仅在学校存在,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也很普遍。
而且呢,我们都习惯把问题归结为“个别”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个教育、家庭系统性的冷漠和不合理——没能真正关注到孩子个体的差异和情感需求,也许这才是导致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
比如学校总是强调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在这种压力下,根本没法好好休息,甚至连自己喜欢的娱乐都被剥夺了。
课间,明明是他们的放松时间,结果却变成了“犯错”的机会。
这种对孩子情感和个人空间的忽视,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你说,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到底有多少人关心孩子的内心?
是不是大多数人都在忙着追求外在的成功,反倒忽视了孩子的需求?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小薛的死,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悲剧。
它暴露了教育、家庭和社会系统中深深的漏洞。
虽然胖胖现在说这些可能不合时宜,可能会发不出去或删除,但这是我真心想说的——孩子们背负的压力,课间也不能轻松一下,为什么还要用体罚?
为什么要在所有人面前羞辱孩子?
这种强行施加的管教,孩子一辈子都会受伤。
即使有些孩子没有走极端,长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成长,心里也会有问题。
现在孩子们哪里能快乐?
天天像牛马一样被管束,不是说管不好,而是要在管教和尊重之间找到平衡。
孩子犯错要承担责任,但同样,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
很多人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脑袋里还在想着“体罚有效,体罚有理”这种裹脚布的观念。
可是,孩子内心的隐性问题,往往没人重视,只要不显现出来,大家就不管。
当然,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问题,但没人在意,直到它爆发出悲剧时才反应过来。
你说,像孩子常常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下辈子能不能不来了?”
这种生无可恋的心态,长大后,这些孩子还能快乐吗?
这个环境能带给他们快乐吗?
所以,这不仅仅是某个家庭、某个孩子、某个老师的问题。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根本上是需要从宏观上去调整引导。
如果不重视,悲剧就会不断发生,直到真的发生了,才开始想办法解决。
内心的压抑,比外界的物质压力更可怕,它能慢慢吞噬一个人所有的力量。
而教育的基本,是应该让孩子成长为内心充实、快乐的人,有光有希望,只有这样,生活才不会显得那么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