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知道大家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观念有什么看法。

胖胖个人觉得,这句话背后其实有点在刻意挑动着阶级划分和对立的意味。

它是把读书本身当成了一种目的,甚至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这种观念其实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样,在胖胖看来都是那种充满病态逻辑的语句。

胖胖认为,这种语境,苦了孩子,也苦了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像是被迫走在流水线上的“牲口”。

为什么扯到这一点呢?

因为胖胖看到学生的一个状态,我真的是觉得他们是很难的,就是这种教育氛围,是让人心疼和害怕的。

最近呢,胖胖刷到都市报道的一个新闻,重庆有个家长投诉学校,孩子每天早上7:20到校,晚上9:40才放学,甚至有的学生要到晚上10点20才能回家。

这个家长许先生特别生气,他说:“我们孩子在学校待14个小时!成年人的工作时间都规定最多8小时,孩子这么长时间在学校不累吗?”

他说孩子睡眠不足,学习效果差,身心健康也受影响。

其实,不光是重庆,很多学校都这样,就是教育,再怎么样,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卷,也不能无视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频繁加重他们的压力,结果就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上神经衰弱、脊椎病、视力问题、甚至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等问题。

所以,这样的教育真的不会把人教坏吗?

咱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自己每天工作14小时,你能撑得住吗?

就算是成年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和大脑都可能崩溃。

那学生呢?

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长时间的高强度用脑,结果不仅效率低下,效果也会变差。

即使孩子有天赋,如果一直从早到晚埋头苦读,身体和脑袋最终会告诉你“我受不了了”!

你让孩子连休息都没有,怎么可能期望他们学得好?

而且,大脑一旦缺乏休息,不是记得更多,而是记得更差。

就像你强行让手机开着所有应用,电池耗尽后,它也撑不住多久。

所以,孩子也需要休息,像成年人一样,他们也需要空闲时间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学习。

那你说,学生长时间“拼命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早就不再是单纯的培养,而是筛选那些听话、能背诵标准答案的学生。

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教育的,而这种“教条主义”愈发盛行,就愈发病态。

甚至胖胖在评论区,看到不少人说,“不想学就别学,把机会留给那些想学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不愿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来逼迫他们,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这就是赤裸裸的一种自私行为,这样的教育早已背离了真正的意义——那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你想让孩子背负沉重的书包,从小就过度劳累,长大后他们能做什么?

难不成为了方便孩子以后为了生存,卑躬屈膝,鞠躬哈腰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更好,但如果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未完成梦想的替代品,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种“爱”早已扭曲,变成了对孩子的压迫。

长时间的学习只会让孩子疲惫,效率反而降低,记忆力也会下降。

学习并不是看你学了多长时间,而是学得有质量。

盯着一页书看,眼睛都快掉下来,结果记住的内容反而少了。

而且,孩子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哪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去玩耍,去接触新鲜事物?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体验,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胖胖在这一点上,其实还是比较认同“因材施教”的。

当然,每次提到这一点,总有人跳出来扣帽子,说我在鼓吹哪里“快乐教育”,推崇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但质疑的其实可以动动脑子或者问问Ai,可以稍微追溯一下,这个因材施教的根源其实并不一定源于某种快乐教育,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就提过“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这不仅是朱熹的总结,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义。

王阳明也曾说过“随人分限所及”,而清代的颜元则提倡“各专一事”,这就是对因材施教的延续。

而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不同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爱好和天赋,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而拼命应付各种补习班和课外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全才,对吧?

从古至今又有哪个人是全才?

高德教育应该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中找到成长的动力。

所以,现在的教育体系却往往变成了一个应试工厂,学校把升学率看得过重,家长把成绩看得过重,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光是追求分数的提升,真的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吗?

往往这种“拼命教育”反而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与创造力。

孩子们不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他们应该有机会去学习真正的知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应试,更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而那些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往往让孩子们迷失在一堆不必要的压力中,失去了真正的成长机会。

有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教育,但往往个体也无力改变,渐渐地形成一种“绝望中的习惯”。

正如加缪在《鼠疫》中所说:“人一旦意识到世界荒诞,即便没有感染上疫症,也平添了心病,这就是身陷围城,心陷绝境的征兆。”

而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