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个“小行星撞地球概率提升”的新闻,评论一片“不想上班了 今晚能撞吗”。
——大概,如果很快就会死,大多数人会选择不上班了,放情肆意,做自己想做而的事。
只在确认自己还有漫长余生,才会继续忍耐着许多现实。
但知道“人是会死的”,不是坏事。
人都会经历死亡焦虑。
我猜大多数人死亡焦虑首次发作,常是孩童时期:意识到何谓死亡,意识到生命结束后会陷入虚无,于是痛苦孤独无助。
甚至因此开始有,我瞎编个词,宇宙焦虑症:想到无垠宇宙、无限时空,最后万物皆逝。
于是害怕墓地和葬礼,害怕去医院看生离死别,甚至产生分离焦虑,对任何“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情况,都极为恐惧。
说也正常:求生是生物本能,生物生来畏惧死亡,这算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人能从死亡焦虑中缓过去,多是因为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提高。
有人会默默接受这个事实,“都会死”,然后安慰自己说:大家都会如此。
有人会信轮回,“下辈子!”
也有人会觉得,反正了无生趣,“活够了就死,也好!”
当然也有智慧者开始研究成住坏灭、因果无常,甚至开悟了。
苏格拉底据说有临终名言,说死无非两种;一种是死后有来世,可以和先哲们见面,那挺好;一种是死了就长眠睡得安稳,那也不错。
类似的豁达言论,总能鼓励人心吧。
但大多数人普通人,恐惧不会完全泯灭,只是“暂时不想了”而已。好像是弗洛伊德吧,有过句话:
人要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要么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许多人会索性因此讳言死亡,提都不提。鲁迅先生名梗:去祝寿时,说人家会死,这是大实话,但就是会挨骂。
然而经历过亲人或朋友离世,或者自己生病之后,人会更确切地感受到:生老病死的后几样客观存在的,得正视,得面对。
对了无生趣的人们而言,大概死本身没啥可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但对生活还挺幸福、还抱着指望与心愿的人,焦虑感会大一点吧。
不快乐的人,少一点死亡焦虑;快乐的人,多一点死亡焦虑——也算是某种公平?
话说,适度的死亡焦虑不一定是坏事:这可以成为一种动力。
人类原初都是重视眼前的:要吃要喝要享乐,要和中意的异性勾搭在一起,要不惜一切代价活下去。
“延迟满足”“长期目标”,是进化久了才有的,甚至压抑住了即时需求。
以至于许多人做短期抉择和长期抉择,是两种思维。
回到开头:多少人一旦“明天世界毁灭了,那今天我就不上班”了?如此一想,那两句还真是至理名言: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没了,钱没花了。”——这句话适合及时行乐。
“更大的悲哀是人还在呢,钱没了。”——所以还是得上班。
但人还是得时不常想着,“人是会死的”。
悲观一点的,如《骆驼祥子》,祥子一开始动不动想到整个人生去,所以能自苦以求上进:攒钱买车,希望买好多车,最后也许自己能开车厂呢……最后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时,才过上有钱就烙饼卷肉塞肚里,饱一天是一天的日子。
积极一点的,《老友记》里有一集。Ross听见汽车故障响,以为有人朝他开枪,吓坏了,觉得是一趟濒死体验;过了之后,觉得什么都看开了,于是想此后的人生都要及时行乐,要感受一切——这其实就是虚惊一场,但意识到“人是会死的”,于是自然不同。
日本有个说法,一期一会,其实就是“人是会死的”另一种复述版本:每次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倡导一期一会的日本茶人千利休,指导过德川家康麾下的石川数正;有个逸话传说:石川当日年过五十,对昔日同袍神原康政说,做许多事前,先想一想,“你还能看到几季花开?五次?三次?”
类似的,乔布斯也提过:
如果明天就要死,今天的许多事还会去做吗?你的选择,会不会因此不同?
大概,适度死亡焦虑也不是坏事,那会让人更加直白地意识到:
人是会死的,所以要好好活。
今晚有个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