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有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其实,人有敬畏之心,是一件好事。

所谓的敬畏,并不是害怕或恐惧,而是内心里对信念的一种尊重,一种态度,一种能量。

倘若失去了这份敬畏心,很多人或许就会变得更加自负。

毕竟,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做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对天地万物从来都是没有敬畏心的话。

那么,他就无法遏制自己的冲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管不住自己,任由心中的魔鬼想法爆发出来。

到最后,反而让自己的生活像草原的脱缰野马一样,肆无忌惮,殊不知这是在坑害自己的一生。

做人做事,要做到心存敬畏,敬天地,敬众生,敬自己。

最终,坦坦荡荡,问心无愧行走于人世间



敬畏心做事

很赞同一句话:

“无视规则,悲剧就在所难免;不去维护规则,故事就会变成事故。”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心去做事,那么就会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然后做事可能会表现得相当不靠谱。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的确,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规则,也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真正的聪明人,一定是懂得先让自己去学会适应规则,而不是对抗规则。

其实,我们要明白,自己站在那个位置上,或许也会采取这样那样的规则。

所以说,遵守规则,以及改变规则,从来都不是互相冲突的。

如果自己懂得变通,知道改变的话,那么慢慢就会尊重规则,敬畏规则。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感叹:

“敬畏规章,才会有公平正义,敬畏规章,就是在敬畏人类自己。”

可以说,并不是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迂腐且不合时宜的。

其实,很多时候,其实必要的规章制度,有其中的合理性,甚至运用起来,反而能够让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然后,才不会带上侥幸的心理,稀里糊涂对待自己的人生。

拿出你的敬畏心,善待你的工作,负责你的生活,才能够把能力提升上来,甚至可以让自己快速地爬出底层。

敬畏心做人

世界万物,众生平等,我们做人一定要怀揣一颗敬畏心。

如此,对待一切,都有一种柔软的心肠,慈悲的心境。

这样的话,在现实生活里对待一花一草,一虫一蚁,都懂得善待。

说白了,有敬畏心的人,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

以至于在现实当中,敬畏众生,你会更加懂得去体谅别人,理解别人。

实际上,生而为人,要学会尊重别人,甚至是敬畏他人。

如此,给人一种谦卑的印象,也的确能够让自己的余生,走得更加顺遂。

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其实,如果一个人总是太过骄傲,这也瞧不起别人,那也瞧不惯他人的话,那其实也是在断自己的后路。

《诗经》说: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懂得敬畏天地人间,也知道敬畏人心。

如此,时时刻刻保持慎独,做到克制,也会努力把自己整体素质提升上去。

这样,自己的为人处事,才会得到更多人对自己的信赖和认可。

当然,也的确会让自己对当下,对生活,对未来都会充满更多的期待。

梁晓声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写道:

“一个人也罢,一个民族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倘若没有敬畏之心,是很可怕的,最终也将是可悲的。”

因此,坚守做人的底线,活出个人的姿态,真正有所敬畏,有所尊重,有所规矩。

这样,一边才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信赖,一边才能够靠自己活出越来越锋芒的人生。

始终保持敬畏心

曾国藩曾说:“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人只有时常怀着一颗敬畏心,才不会自我放纵,更不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尤其在当下复杂的社会里,让自己做到心存敬畏,才不会被杂念扰乱,不被世俗裹挟。

如此,方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能够让自己在为人处事上,能够恪守人格,做人从容靠谱,做事有底线,有原则。

这样的话,无论走到哪里,其实都能够靠自己,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余生,哪怕身处高位,也要心存敬畏,敬畏天地,敬畏人心,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罢,都要做到足够的有涵养,有修养,有教养。

最终,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越来越有营养,甚至能够把自己从底层的位置上,捞出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