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难免会生气
有的气很上头,怒发冲冠
有的气隐忍不发,在心里闷很久
有的气因为别人的言行引起
有的气则因为对自己不满意
还有些气说不上来,就是不如意
虽然,道理上知道生气不好
但还是忍不住,这该如何是好
送你5把钥匙打开心结
让心情豁然开朗
别上当
人有情绪很正常,并不可怕。麻烦的是,在那个当下无知无觉,只能乖乖被情绪俘虏、控制。
但我们常常被“我执”所欺骗,本能地对“自我”进行袒护,习惯性将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寻找“应该生气”的各种“证据”和“理由”,将情绪合理化。似乎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生气和发泄。
因此,常常提醒自己“别上当”“冲动是魔鬼”“火烧功德林”,最后的代价都是自己承担。
放轻松
这种不为自己情绪负责的习惯,如果不改变的话,任何小小不满,只要酝酿时间够长,最后总能发展为怒不可遏的轩然大波。
甚至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抱怨连天,气得不行。“反本能”是很困难的,但至少可以尝试给心和头脑建立一个缓冲地带。
提醒自己“放轻松”,可以通过深呼吸、喝水、运动、听音乐等方法,放空头脑、冷静下来。
不值得
生气的代价,非常大。首当其冲的是身体。
每次生气,身体都像经历了一场核爆。情绪平复之后,爆炸的余威仍然会产生巨大影响和不可逆的损伤,血压升高、伤肝、伤肺、头疼……受苦的是自己,连累的是身边人。
此外,还有对自身心理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提醒自己,生气一点都“不值得”。
没必要
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戒嗔”,是因为觉得生气能快速解决问题。
说理要讲半天,还未必有效果。发个火,对方感到压力,可能立马退缩、屈服,顺从自己的要求,目的达成。
事实上,一个人越迷信“愤怒的力量”,就越会频繁使用并逐渐依赖。
一个只会用愤怒咆哮、情绪绑架来解决问题的人,会显得能力欠缺、修养不够、智慧不足。
与之相比,提升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性修养,从长远来看都更有意义和建设性。
所以,提醒自己生气“没必要”,明明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学习和运用。
笑一笑
前面四个提醒若真的能走心,那最后一个提醒“笑一笑”,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发自真心的微笑,可以驱散心头的阴霾,释放嗔心引起紧张和压力;放过他人的同时,也与自己和解。
其实,这个有漏的世间充满了不圆满,每个人在未成佛觉醒之前,难以真正完美。正因为如此,才有修行的必要和可能。
修行真正做的,并不是改造这个世界、改变他人,而是完善自身的心性修养,超越充满贪嗔烦恼的狭隘凡夫心,学会接纳、包容、随缘、慈悲的智者之心。
生气,百害而无一益
与其生气,不如历事练心
对治自己内心的烦恼
只要摘下这片
无始以来遮挡在觉性前的“树叶”
我们将能看到另一番广阔天地
正如丰子恺先生曾说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愿每个人都能
善待自己、慈悲自己
从不生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