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热议的“去父留子”话题,网友们分成了几大阵营,各执一词:

支持的人觉得,现在婚姻里不确定因素太多,养孩子压力又大,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带娃,自在又省心;

反对的人则连连摇头,直呼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有父亲,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问题。“去父留子”到底靠不靠谱呢?



对很多女性来说,婚姻就像开盲盒,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加上养孩子要操心的事儿太多,吃穿住行、教育医疗,桩桩件件都能让人焦头烂额。

一边是自己的事业发展,一边是家庭和孩子,不少女性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去父留子”的想法就萌生了:

与其在一段充满变数的婚姻里挣扎,不如自己掌握生活的主动权,独自把孩子抚养长大,父亲似乎不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需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这深深影响着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

父爱的重要性

最近看到了一个新闻报道,四川眉山的一位母亲,因女儿没好好吃饭,45秒内掌掴3岁女儿9次。

后查实,其真正崩溃的原因是丈夫的长期缺席。

这位母亲的生活重心长期围绕女儿展开,带孩子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全压在她一人身上,长此以往,就只能将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者、情感发展的引导者和社会认知的启蒙者。

父爱的缺失,会让孩子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失去重要的情感支撑。

在孩子的幼儿阶段,父亲的陪伴尤为重要。父亲能够为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安全感。



父亲的游戏和鼓励,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的榜样作用更加凸显。

父亲身上展现的坚韧、责任感和乐观精神,会成为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参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也指出,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认同和人际关系模式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父爱的力量

与母亲细腻温柔的爱不同,父爱往往更加深沉内敛。父亲的爱连接着孩子与外部世界。

当孩子面对挫折时,父亲的一句鼓励或一个坚定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们重新站起的力量源泉。

回到前文提到的案例,如果有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介入,母亲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的舒缓,孩子或许就不会成为大人情绪的垃圾桶了。



父亲在孩子成长进程中,时间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

父亲需打破忙碌生活的束缚,主动融入孩子的日常,不只是机械地参与,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

父亲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培养抗挫能力自信心。



例如,父亲更多地会用“挑战”的方式与孩子互动,比如一起玩更有难度的游戏、制定规则;

这种互动能让孩子既学会遵守规则,又敢于尝试未知,对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这些看似平凡的共同经历,实则是父子间情感的催化剂,在一次次的互动中,情感纽带不断加固,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意识到行动

当孩子带着困惑与烦恼向父亲倾诉时,父亲应放下那层家长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视角与孩子对话。

这种平等不是表面的姿态,而是深入内心的尊重。

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去捕捉话语背后的情绪与需求,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感受。

我在澎湃网上刷到过一个大叔的故事,深有感触。



在深圳打工的70后侯勇,将年幼的儿子侯圆圆(化名)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孩子一直没有父母管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侯圆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变得沉迷网络游戏,性格也愈发“自闭”,不爱与人交流。



侯勇和儿子一起打野球

当侯勇得知儿子的这些状况后,他很生气,在外漂泊10多年的他毅然决定回到成都;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侯圆圆主动找侯勇承认错误,表示自己也想改掉这些坏习惯;

侯勇很是欣慰,陪伴侯圆圆用科学教育的方式一步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如此尊重与理解,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亲重视,在这种健康的沟通模式下;

亲子关系得以良性发展,孩子也更愿意向父亲敞开心扉,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亲密关系。

父亲的言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无声指引。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极易受到外界影响;

而父亲作为他们最亲近的人之一,其一举一动都像是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