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3 年,科研人员在湖北省西部的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确认发现了一种豆科植物新物种。
新物种的确立过程一般都是比较麻烦的,而且很多新物种的数量非常少,有的还和已确定物种的外貌非常相似,所以不被人轻松认出来也很正常。
但比较有趣的是,其实这种豆科植物在十多年前就曾出现在科研人员的面前,它数量众多,还被当地的村民们一直拿来喂养家畜。
可以说它是一种已经和当地村民相伴了很多年的植物了。
那么研究人员在10多年前发现它们的时候为什么没能确认它是一个新物种呢?
«—【·被误认的新物种·】—»
大约在10多年前,中国的研究人员在湖北省西部进行植物考察时。其实就已经注意到了一群开着黄花的植物。
它们在当地十分常见,分布广泛,山坡、路边、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树林边缘、沟边,甚至树林之下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彼时正是一种叫做“紫云英”的植物生长的时候,这种植物的长相和眼前的植物非常相似,也是匍匐生长在地上的,所以当时大家都没怎么在意它。
但是当时的研究人员似乎忘记了,长在这个地方的紫云英只会开紫色和白色的花朵,而这种植物的花朵却是黄色的。
直到2021年的时候,它才重新引起了业内一些专家的注意。
在仔细比较了这些植物和紫云英种群的花、果、种子、叶和毛被的差别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好像并不是同一种植物。
它更像是黄耆属的一个新物种。
于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大量黄耆属分类的相关文献和标本,在经过严谨的形态比较和科学分析后,最终确定这是一种此前未被记录的新物种。
因为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巴山,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巴山黄耆”。
巴山黄耆是豆科植物,茎呈匍匐状,这使得它在地面上蔓延生长,形成一片独特的绿色景观。
他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叶背面被白色柔毛,当微风吹过,叶片翻动,白色的柔毛在阳光下闪烁,煞是好看。
它的总状花序就像是一把伞的形状,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一些黄耆属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巴山黄耆的花朵小巧玲珑,颜色为鲜艳的黄色,在翠绿的叶片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花期来临时,巴山黄耆能开出黄色小花,等到花谢之后,便会结出果实。
巴山黄耆的荚果是黑色的,呈线状长圆形,里面包裹着它的种子。
这些种子是延续物种生命的关键,它们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孕育出新的生命 。
巴山黄耆比较喜欢生长在海拔600米至2160米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无论是还是路边、沟边,亦或是树林之下,都能成为它的栖息之所。
它对环境的要求并不算太高,既能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也能在较为荫蔽的树林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而在土壤方面,它似乎并不挑剔,只要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和透气性,就能满足它生长的基本需求。
这种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使得巴山黄耆在巴山的植株数量众多。
目前,巴山黄耆在湖北省西部的十堰市竹溪县和神农架林区数量比较集中。
虽然目前已知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但随着植物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是否会在其他地区发现巴山黄耆,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研究人员为什么会将巴山黄耆和紫云英混淆成一种植物呢?
«—【·为何会混淆?·】—»
紫云英也是豆科黄芪属草本植物,一般情况下它也长在海拔400 - 3000米间的山坡、溪边及潮湿处,和巴山黄耆的生长环境有一定的重合度。
在外观上,两者也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导致巴山黄耆被误认的重要原因。
从植株高度来看,紫云英株高10 - 30厘米,巴山黄耆与之相近,在未仔细分辨的情况下,容易被认为是同一物种。
两者都有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的形状也较为相似,紫云英的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巴山黄耆的小叶在形态上也与之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花朵方面,虽然两者的花冠颜色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花序形态较为相似,都是总状花序。
在果实和种子上,两者也有区别。
紫云英的荚果线状长圆形,黑色,具隆起的网纹,种子肾形,栗褐色;
巴山黄耆荚果也是线状长圆形,但颜色为黑色,种子的形态等方面也和紫云英存在不同。
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在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下,才让巴山黄耆摆脱了被误认的命运,成为了新物种。
在当地,巴山黄耆是被农户们认可的理想家畜饲料,当然,除了作为饲料,巴山黄耆还具有潜在的观赏价值。
当它开花时,那漫山遍野的黄色小花,形成一片金色的花海,十分美丽。
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观赏植物,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不管怎么说,巴山黄耆的发现还是丰富了人们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提醒着人们---外貌相似的两种植物其实并非真的是同一种。
参考:
武汉发布《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发现一种植物新物种》20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