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和县西埠镇枣林村村民在采收荸荠。 通讯员 秦祖泉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大多数人还沉浸于节日氛围中时,在和县西埠镇科来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胡可来已早早地开始张罗起了春事。他和几名工人一起来到余三圩的荸荠田,开始了忙碌的采收工作。
采收现场,一名工人手持高压水枪。对准荸荠田冲刷。刹那间,水花四溅,原本看似旱田的土地,转眼间变成了白茫茫的水田。浑浊的水面上,一颗颗圆头鼓脑的荸荠,顺着水流漂浮而出,好似一群调皮的孩子。几名工人迅速将漂起的荸荠捡拾起来,放入小塑料桶中。一袋袋装满荸荠的蛇皮包,沉甸甸地浸在水田中,袋上满是水和泥巴,湿漉漉的荸荠在袋中挨挨挤挤,水珠顺着袋口不断流淌。
去年,胡可来种植了300多亩水生经济作物荸荠。谈及销售情况,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年前就卖了150亩荸荠,收入有六七十万元。去年每亩产量达1750公斤,每公斤价格3元至3.4元不等。”
荸荠市场红火,乐的不仅是胡可来,还有农场工人们。胡本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一直在田里捡拾荸荠的他,脸上、身上满是泥巴。放下手中的塑料桶,他笑言:“我大年初八就来农场干活了,给小麦田薅草、打水,正月十六开始起荸荠,每天工作8小时。这里管饭,工资当天结算,一天能挣150元。”
胡本平家住西埠镇娘娘庙村,早在6年前,就将自家的10亩田地全部流转给了种植大户,每年能获得1.1万元的流转费。2019年,他看到胡可来的农场招人,因其离家近,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就来打工。“往年春来无事,家里种了一些粮油作物,不需要太多精力打理,所以比较清闲。现在不一样了,把田流转给大户,还能在大户的农场打工赚钱,真开心,干活总比闲着强!”说着,他又拿起塑料桶,转身下田继续忙活了起来。
胡可来指着余三圩的水田,介绍道:“你看,这些水田都已采收过荸荠了,从正月十六到正月二十三结束,一共起了十几亩田,产量有1.75万公斤,收入达到了4.7万元。”
作为水生经济作物,荸荠种植须在午季作物小麦油菜收获结束后,在旱田开始育苗,大约一个月后,当苗长到一米左右时,再移栽到水田,随后再移栽到大田,紧接着便是一系列精细的田间管理,包括薅草、打水、防治病虫害等。
这里产出的荸荠,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其口感脆、甜度大,受到消费者喜爱,价格也比其他产地的荸荠要高。
说起自家荸荠的好品质,西埠镇党委委员陈静满是自豪:“我们的荸荠卖相好,紫红泛着宝光,光滑透亮,果子饱满。”
为保证荸荠的高品质,种植户们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荸荠田堤上,他们架起了吸虫灯,采用人工薅草的方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同时,运用无人机精准喷洒杀菌剂,确保荸荠绿色有机环保。此外,这里的沙土土质非常适宜荸荠生长,再加上水稻与荸荠连茬种植的模式,有利于两种作物实现优产、高产。和县农业土肥站的专家们也经常来到田间地头,进行测土配方,为种植户们提供科学的指导。种植户们依据专家开具的配方,给土壤补充营养,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目前,我们全镇有9户种植户,规模都在50亩以上,总共种了约1300亩荸荠,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陈静介绍说,荸荠亩产可达1750公斤,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1万元。(记者 黄莹 通讯员 常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