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种地的农民都知道,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算是种地的一种投资。为什么非得使用化肥和农药?
在古代,农民靠天吃饭,每年都希望风调雨顺,甚至为此而去祈求神灵。亩产量非常低,能达到亩产三百斤就算是丰收了,即便到了有水车的年代,靠人力踩踏水车,人工浇地,亩产量也并不高。当时农民用的是农家肥,没有化肥和农药,病虫害也不是特别多,但亩产量比较少,供给人们吃喝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在古代,经常出现饥荒时期,而战乱的爆发也是因为饥荒,统治者为了到别的国家掠夺土地和粮食,就会悍然发动战争。倘若那时候有了化肥和农药,亩产量提高,能像现在一样,达到亩产八百斤,饥荒和战乱就会大量减少。古代饿死人的现象不在少数,到了饥荒时期,有了易子而食的惨剧。然后到了现在,人们都能吃饱穿暖,虽然有很多人并不富裕,但并没有生存在死亡线上,起码可以满足温饱。这种状况和使用化肥、农药是有关系的,因为使用了化肥和农药,亩产量提高了,人们就够吃了。倘若还是用农家粪肥,没有用化肥和农药,就很容易导致亩产量减少,也很容易出现粮食不够吃的现象。虽然现在我们仍然进口很多粮食,但国内的亩产量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化肥和农药可以增产,农民们都知道,即便花钱购买,也仍然要投资,不然就会导致亩产量降低,费了半天劲,却没有产出多少粮食。农民大多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只要能增加产量,就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不涨价,尤其是粮食不怎么涨价,农民要想获得更多的收入,就要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很多农民进城以后,成了城市发展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他们从来没有对粮食生产进行过彻底的反思,也没有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过太理性的认识。但他们知道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粮食不安全,有所谓的果蔬农产,而“果蔬农残”这四字是他们从广告中听到的,因为资本推动的一些清洁剂上市,就是要清除所谓的果蔬农残,而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套路又是资本灌输给农民的。倘若农民都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没有所谓的果蔬农残,粮食安全也就不会屡次敲响警钟了。但农民们互相看着,都要争相使用化肥和农药。因为他们认为使用了化肥和农药才可以增产,而不使用就会减产。事实上果真如此,但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会存留在粮食里,存留在蔬菜里,给人们的食品安全带来威胁。
审核部门的审核条例过于宽松,执行的时候也很宽松,最终导致有一些带果蔬农残的粮食和蔬菜进入人们的餐桌。“宁可毒死,不能饿死。”的逻辑总是支配着一些人的头脑,尤其支配着一些官员的头脑。官员大多被资本收买,对带有果蔬农残的食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资本除了布局农业,生产和销售化肥、农药、种子,而且还布局医疗系统,开办了很多医院,等着人们吃坏了身体进医院治疗呢。审核部门并没有限制资本的这种行为,而是鼓励资本投资,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审核部门会分一杯羹。倘若审核部门审核过于严格,就很容易限制资本的肆意扩张,限制资本的发展,最终弄得很多资本不敢投入生产领域,也就弄得市场停滞了,没有欣欣向荣的意思了。审核部门要开拓市场,要鼓励资本投入,还要给资本大开绿灯,就会大力推广化肥和农药,同时又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等于农业被资本投入以后分出了等级,权贵要吃生态农业制造的绿色无公害食品,而普通人只能吃用了化肥和农药生产的粮食和蔬菜。一旦给粮食、蔬菜或其他食品按照价格高低定位以后,就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而这种产业背后运作的是各路资本,权力系统只是为其站台,为其摇旗呐喊。
在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时代,亩产量比较低,病虫害也不多,而有了化肥和农药的时代,亩产量高了,病虫害也多了。推广化肥和农药的国际公司很有可能提前放出了一些实验室研制的害虫,让这种害虫去祸害一些庄稼和蔬菜,同时推出专杀这种害虫的农药。就好像某个杀毒软件公司制造病毒,同时推出专杀工具一样,只不过要让消费者购买而已。国际农药公司和国际昆虫研究公司似乎是上下其手的关系,放出了耐药性极强的害虫,同时推出专杀的农药,就迫使农民们购买了。推出化肥的套路似乎有些不同,就是推出不同类型的化肥,只要农民使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产。急功近利的农民们都会买化肥,同时购买农药,等于提前投资了,最终会让庄稼和蔬菜增产,而产出的粮食和蔬菜带有明显的农药残留,有的还有化肥残留,却不是有关部门能够检测出来的。或者有关部门已经检测出来了,但就是没有公布数据,说是在可控范围以内,对人体无危害,但长期食用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农民们认准了一个道理,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就会减产,一定使用化肥和农药。资本在生产和推广化肥和农药,权力系统也在推广化肥和农药,鼓励农民大量购买。在如此功利化的趋势之下,农民必须要买化肥和农药。倘若没有农民使用化肥和农药,粮食和蔬菜就会减产,但他们只是自己吃,不卖粮食也不卖蔬菜,当然也就实现了和权贵一样的食用水平。不仅粮食和蔬菜种植的时候会用化肥和农药,而且水果种植也会用,甚至中药材种植也会用。一旦泛滥开来,就会成为使用惯性,农民们不用也得用了。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研究出比化肥和农药更有效的对人体无害的东西,促使农民来使用,才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