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抑郁症这个看似遥远实则近在咫尺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近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精神心理抑郁障碍诊疗科副主任齐素芳,听她介绍其发病率、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易得人群以及日常预防措施。

抑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对家庭、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抑郁症不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疾病,而是跨越年龄、性别、职业的常见病。


齐素芬正在查看患者资料。

齐素芳介绍,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生物学因素,如遗传、神经递质失衡;也有心理因素,如性格特质、应对机制不足;还有社会环境因素,如压力累积、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个体,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要注意,如果您的家人或者身边的人有抑郁症患者,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们,认识到他们的痛苦并非‘无病呻吟’。”齐素芳强调。


齐素芬正在和患者交流。

出现心情差、兴趣下降、精力减退等症状要注意

齐素芳介绍,抑郁症的症状多样且隐蔽,常表现为持续心情差、兴趣下降、神志丧失、精力减退,以及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生理反应。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责自罪、自杀念头等极端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更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呼救信号,需要家人及时察觉并给予关爱和支持。

“虽然抑郁症不分人群,但某些特定群体因其面临的特定压力和挑战,可能更容易成为抑郁症的‘易感人群’。”齐素芳介绍,这包括但不限于:高压职业从业者、经历重大生活变故者、有家族遗传史者、长期遭受欺凌或孤立者等。

齐素芳曾接诊的一位患者让她印象深刻,这位患者的症状也比较典型。陈先生(化名)40岁左右,是一名销售主管,在就诊之前他出现心情差,整日闷闷不乐,原来喜欢的事情也不感兴趣了,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晚上睡眠差,也没有食欲,并且出现了身体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曾多次到综合医院检查,但都没发现身体有任何异常。

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三次后,陈先生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齐素芳接诊了陈先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症,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后,症状明显有了改善。

“陈先生在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后,心情明显好了,身体不舒服也几乎没有了,并且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自我调整。目前这位患者距离首次过来就诊时间已经过去3年时间,状态越来越好,几乎没有再出现严重的心慌等症状。”齐素芳介绍。


齐素芬正在和患者交流。

丢掉病耻感,是一件好事

齐素芳介绍,近些年随着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大众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很多患者的病耻感在慢慢消退。

齐素芳接诊的一位25岁的女孩,最初家人发现她有抑郁症倾向时,担心她有抵触心理,还在商量到底该怎么劝说她来做咨询。没想到,家人一提出这个问题,女孩很爽快地答应了,并积极配合治疗。

“丢掉病耻感是一件好事,在这个如此‘内卷’的环境下,人始终处在一个高压态势下,很难做到永远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当我们意识到心情差也是一种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并积极去面对解决这种求救信号时,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齐素芳说。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抑郁症的威胁,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齐素芳建议,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合理表达情感,避免情绪压抑这些都能有效改善心情。同时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齐素芬正在查看相关资料。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房孝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