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有些人却逐渐变得伤春悲秋、萎靡不振,医生提醒,对某些人来说,春天是黑暗的季节,更应警惕精神类疾病。
为什么一到春天,精神类疾病就高发?
春季多种精神疾病进入高发期
冬去春来,春天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然而各类精神疾病的诱病因子也异常活跃。
春季到,精神疾病就将进入高发期,比如情绪忧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睡眠障碍等等,而且一些人群在以前有过此类病的,到这个季节也容易复发。
3~5月的春季乍暖还寒,是人们情绪最不稳定的季节。春季光照时间延长,光照强度加大,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受到抑制,情绪和性腺功能相对活跃,导致躁狂症发作的几率增高,而且春季还是抑郁症患者迈不过去的坎儿。
一些研究也发现,春季心情更易波动:
花粉、灰尘等过敏源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增加,使人产生炎症反应。已有研究证明,炎症与焦虑、抑郁、社交互动障碍、应激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存在显著相关。
无论是温度还是光照变化,都能够破坏人体内部稳态,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让人变得冲动、失控。
“春天本该快乐,只有我不快乐”。人们默认春天是个愉快的季节,这会让情绪低落的人感觉更糟、更孤立。
症状复发的信号
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或是经常做噩梦、睡眠时间减少。
2.情绪异常:情绪不稳定、感觉压抑、高兴不起来或是情绪高涨、爱管闲事。
3.行为障碍:生活习惯改变,如人变得懒散、不讲卫生或者过分爱清洁,反复洗澡、换洗衣服;社交能力下降,离群独居,饮食无节制。
4.注意力不集中:经常遗忘重要事情,做事有头无尾。
5.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或被控制的体验:表现为多疑,担心别人害他或是有人议论他,认为周围的人又对他不好等。
6.病人自述头痛、乏力、心慌、不想进食或食欲大增及月经改变。
出现以上现象应引起患者家属和医生注意,尤其对于一些严重悲观消极、自伤、自杀症状时应及时介入治疗。
预防措施
1.预防春季复发的根本措施是坚持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是精神疾病最基础的治疗。坚持按医嘱服药,无论病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都不要擅自随意减药、停药,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药物剂量。
2.家属要随时注意这些早期信号,及时洞悉患者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
3.给病人创造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消除复发的心理诱因。
4.精神疾病患者春季最好不要独居家中,如病情较稳定最好参加一些简单的劳作和社交活动。
5.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劳累和娱乐过度。少看手机,是造成失眠很重要的原因。
6.多去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郊游等。这样可以增加大脑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使患者从过度封闭的心灵中走出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改变患者的性格甚至人生态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