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助农增收的带头人
——记湘潭县山味种养专业合作社胡铁军
全媒体记者 尹义龙
在湘潭县中路铺镇大湾桥村,提起“铁哥”胡铁军,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身材壮实、笑容质朴的汉子,10年如一日,将一片荒山野岭变成产业兴旺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并行的乡村振兴路。
回乡创业
从荒山野岭到产业蓝图
胡铁军是大湾桥村人,今年63岁。他开过饭店、做过电子产品生意。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胡铁军回到家乡,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田地荒废、水塘干涸、道路泥泞,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们只能守着贫瘠的土地艰难度日。“不能让家乡就这么荒下去!”怀着对故土的深情,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一年后,他拿出全部积蓄,注册成立湘潭县山味种养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开始他的助农征程。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面对杂草丛生的荒山,他带领村民开山修路、平整土地,建起羊舍引进500多头黑山羊。然而,缺乏养殖经验的他很快遭遇疫病暴发的危机。但胡铁军没有退缩,他白天泡在羊圈观察记录,晚上灯下研读养殖书籍,甚至自费到外地学习防疫技术。半年后,他摸索出“分栏饲养+中草药防疫”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控制住疫情,还让黑山羊的出栏率提升40%。
山味种养专业合作社散养的黑猪,在林间悠然觅食。
多元发展
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合作社步入正轨,胡铁军的视野愈发开阔。他敏锐地意识到,单一产业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2014年起,合作社在养殖黑山羊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湘沙猪、太湖黑猪养殖,同步开发中药材种植、水稻湘莲轮作、林下养鸡等产业。目前,合作社已形成“猪-鸡-鱼-药-稻”五位一体的生态循环体系:林间散养黑猪,猪粪发酵后还田,水稻收割后的秸秆加工为饲料,43亩鱼塘实现水质净化,7000余羽土鸡穿梭林间啄食害虫……这套“零污染、全利用”的模式,让土地的综合收益大大提升。
产业壮大的同时,胡铁军始终牢记“助农增收”的初心。2016年,合作社主动对接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三送一包”帮扶机制:送鸡苗、送技术、送销路,包保贫困户年增收不低于1200元。贫困户张大爷至今记得,胡铁军不仅送来50只鸡苗,还每周上门指导防疫,“连鸡舍怎么通风都手把手教”。5年来,合作社累计向贫困户或脱贫户赠送鸡苗18万余只,开展养殖培训200余场,带动周边7个村412户脱贫。当最后一批贫困户摘下“穷帽子”时,村民们自发在合作社门口挂上“致富领路人”的牌匾。
科技赋能
学习型农人的突围之路
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墙上密密麻麻挂着奖状和牌匾,而书柜里厚厚的学习笔记,就是对这些荣誉最好的诠释。从2014年湘潭县创业培训的“优秀学员”,到2024年湖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班的“优秀学员”,10年间胡铁军参加了14次国家级、省级培训,足迹遍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过去觉得种地、养殖靠经验就行,现在才知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他感慨道。
这种学习精神深深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在重庆大学培训期间,他接触到物联网技术,立即引入智能环控系统,实现养殖场温湿度、氨气浓度的远程监控;在湖南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攻克枳壳种植的病虫害难题;2021年参加农业农村部培训后,他尝试引入电商直播,打造“山味优选”品牌,让土鸡、黑猪肉通过冷链物流直达长株潭餐桌……如今,合作社年出栏成品鸡10万余羽,产蛋16000公斤,生态稻米、中药材畅销全省。
荣誉满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翻开合作社的荣誉册,从2014年县级示范社到2018年湖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从“创业带动就业基地”到“农村科普带头人”,23项各级表彰见证胡铁军的奋斗足迹。但最让他自豪的,是家乡生态环境的蜕变:曾经干涸的水塘重现碧波,280亩枳壳林雏形已现,田间地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显示,鸟类种群数量比十年前增加了60%。“我们种的每一棵草、养的每一只鸡,都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胡铁军说。
站在合作社观景台上眺望,晓霞山郁郁葱葱,黑猪在竹林间穿梭,鸡群在林下悠闲觅食。胡铁军指着远处的田地和中药材林介绍,要进一步增加枳壳、稻米的附加值。在他的规划蓝图中,还有更宏大的愿景:建设农旅融合的生态庄园,让游客体验采摘、研学、民宿,把大湾桥村打造成长株潭都市圈的“后花园”。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片荒山到一个产业矩阵,胡铁军用实干诠释新时代农人的担当。正如他在清华大学培训时候的发言:“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我们要做一粒种子,扎根土地,带动更多乡亲把日子过得比蜜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这位“助农带头人”的故事,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