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革命道路,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后世之人不断奋进的动力源泉,那些英雄的后代们,在先辈的影响下各自踏上独特的人生征途,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家族的传奇与荣光。许世友将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勇猛与忠诚令人敬仰,而他的儿子许光同样有着令人动容的人生轨迹。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时,不满三岁的许光被祖母抱着藏进山洞,敌人搜山的脚步声近在咫尺,祖母捂住他的口鼻险些令他窒息。此时许世友将军正在革命战场上奋勇杀敌,但由于消息闭塞,家人都以为他已牺牲,在十六年的时间里,母亲在祖母的劝说下改嫁,而他这个将门之后辗转于大别山的沟壑之间,靠挖野菜、乞讨为生,连书写自己名字都成奢望。

直到1948年,19岁的许光才在王树声将军帮助下与父亲团聚,当时他瘦骨嶙峋的模样和许母的白发苍苍,令身经百战的许世友将军红了眼眶。许光终于看到了父亲,也终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被送到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这个曾经的“野孩子”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毅力,曾经羡慕别人读书的他,在别人熄灯后仍借着月光抄写生字。



许光用三年时间完成从文盲到军校学员的蜕变,成为新中国首批拥有本科学历的舰艇指挥人才,他曾历任北海舰队汾河舰、宜川舰、武公山舰舰艇长,六次立功受奖的光环让他仿佛触摸到将军梦的边缘。然而他的命运在1965年发生了转折,许世友将军把许光叫到身边说:“你代我回乡尽孝吧”,原来许母病重无人照料,许世友将军公务繁忙脱不开身,他只能让许光代他尽孝。

许光就这样告别海军生涯,如同父亲当年别母从军般踏上归途,他回到家乡悉心照料祖母,只是祖母还是在半年后离开了人世。以许光的的资历与能力完全可以重返海军,但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继续留在家乡搞建设,因为他在家乡的这半年时间看到了家乡的贫困与落后,他想为改变家乡面貌尽一份力,他就这样扎根大别山区开始无怨无悔地工作。



为了解决家乡通电、通话难题,许光在山间荆棘丛林中摸爬滚打300多个日夜,在他的带领下接通了家乡与外界的联系;他还带领民兵架设高压线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村庄中“栽下”一根根电线杆,当家乡百姓用上电时,那一刻许光倍感欣慰。许光还非常关心老红军及革命遗属,为了让他们的后代得到很好的照顾,他先后资助130多个孩子完成学业。

当这些孩子考上大学、走上建设国家道路时,不知不觉中许光已经在家乡扎根17年,他先后在家乡新县人民武装部担任参谋、军事科长等职。1982年时许光在武装部副部长的位子已经坐了多年,与他同龄、同期的战友相比,他的职务晋升非常缓慢,参军入伍30年仍然是副团级干部,而这一年也到了他的最高服役年限,如果不能提拔便即将面临转业。



许光此时已经年过五旬,他思前想后还是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许世友将军听后,认为儿子这是觉得自己职位太低,于是生气地说:“你觉得自己挺能耐是吧?你究竟给国家、给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别整天瞎琢磨些没用的!”父亲的训斥让许光走出思想盲区,这一年他转业到地方用另一个身份继续留在家乡做贡献。

许光退役后先后担任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党委会副主任等职,他利用自己在军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出谋划策,他积极组织乡亲们学习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他的努力下,家乡的面貌逐渐发生了改变,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他自己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朴素生活作风。



许光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让他在面对职位困惑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坚守军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人生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书写出一曲忠诚与奉献的赞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