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易网友觉得,粟裕大将没有陈毅元帅的坐镇,很难顺畅地指挥三野(即华东野战军),因为粟裕大将的资历不足,难以压服三野的诸多“悍将”。



基于这个原因,在三野作战的过程中,粟裕的命令传下去,总会有一些杂音,导致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三野的“刺头”特别多。如果没有陈毅的统筹协调,这些“刺头”就不是那么好对付,粟裕的作战部署恐怕不是那么好落实。

以上这种说法,只能说有一定道理。但其实所谓的刺头悍将在哪个野战军都有:黄克诚在东北战场时,曾多次顶撞林总;贺炳炎、廖汉生也曾经不服彭总,在电话里就能争吵起来;等等诸如此类事件也不少,但这些事件很快平息,不存在军事主官压不住下面将领的情况。



为什么唯独三野刺头现象一直存在?一直到今天,还在传粟裕镇不住下面的将领。

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只是资历问题,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和粟裕大将的指挥风格有关。粟裕用兵擅长将兵力用到极限,他打仗的最大特点是一兵多用。



苏中战役的“攻黄桥救邵伯”战法就是一兵多用的典型案例,粟裕当时手底下只有十五个团,围住敌人五个团,兵力三比一。但粟裕出乎常人意料,他先以我方五个团看住敌人三个团,然后以十个团急行军围歼敌人两个团,等到两个团灭了以后,再以全部十五个团紧急行军,消灭敌人另外三个团,可以说,粟裕每一次快速行动,都是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胜,实现十五个团灭敌五个团。

粟裕那么做,其代价就是部队太艰苦、太累、太困难。



粟裕以少量部队去看住敌人,必然会面临敌人的猛烈攻击,损失很大。

粟裕为快速歼灭敌人,就会要求部队跑来跑去,基本上没有休整的机会,这对于战士来说,实在太辛苦了!

但粟裕没办法,因为三野肩负的任务就是偏师挑重担,他面对的都是敌人的重兵集团,国军人数多、装备好,粟裕必须打出神仙仗,仗仗都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极限任务。

所以,在粟裕的手下打仗,相比其他部队,是苦累很多。

粟裕为了消灭张灵甫整编74师,让九纵不停的跑,气到许世友直接说道:“你们这些当官的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我们当兵的用的是两条腿,不是国民党的大卡车有四个轮子!”此刻又是陈毅出面,让许世友坚决执行命令。



粟裕让十纵去阻击打援,宋时轮说不愿意,直接在大会上说部队伤亡过大,需要时间休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毛主席出面,怒斥宋时轮,说要撤他职,宋时轮这才做了检讨。其实,因为敌人太强大,三野各纵队面对的阻击打援任务都是非常艰苦的,韦国清的二纵就长期打援,遭受了重创,导致在建国以后,韦国清还记得这个事情。



不过,三野的部队没什么时间休整,面对再强大的敌人都要强攻,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毛主席给三野的任务就是歼灭敌人,毛主席曾经发了一份名为《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明确提到“一定要有歼灭多少敌人的想法,能歼多少即算多少。”



因此,粟裕下辖的部队,在繁重的任务下,也就多了一些所谓的“刺头”,他们心里有一些怨气也是很正常的,但很快,三野的将士都明白了粟裕的良苦用心,许世友、宋时轮等将领,后面都坚决服从粟裕指挥,圆满完成了粟裕的军事谋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