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长江上修建了两座至今仍在使用的跨江大桥: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和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其中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分为上层公路和下层铁路的大桥,同时在当时也是连通大江南北的唯一通道,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大桥的建成可谓鼓舞人心,全国军民为之自豪。
长江大桥正式开通,首列火车经过
谁知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且把“备战”这个字眼摆在了首位。1969年,毛主席到南京军区视察,并在许世友的陪同下实地去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毛主席背着手站在大桥上,眺望远方,回过头问许世友:“现阶段长江大桥能否满足战备之需要?”
许世友同志和毛主席在一起
带着主席的关心,也为快速摸清长江大桥通过坦克装甲部队的承载能力,1969年9月初,许世友将军决定从苏北调动一个装甲团从长江大桥上穿过,也看看装甲部队应急作战能力如何,遂任命装甲某师师长的许枫指挥此次任务。任务传达下来,大家对坦克装甲部队要从桥面大规模穿过意见不一,内部反对声此起彼伏,主要的矛盾点集中在对大桥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大桥桥面的损伤上,大桥刚刚建成通车,这里的艰辛只有建造者最清楚,特别的不容易,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各地的人民群众来观瞻大桥的络绎不绝,万一出现什么闪失,怎么跟党和人民交代?
许世友为长江大桥开通剪彩
眼见这个事情推动不下去,这个时候许世友的铁腕风格再次展现,他力排众议,直接以下命令的形式让许师长召集参与建造长江大桥的桥梁设计单位和所有相关的专家在最短的时间内研究装甲坦克部队到底能不能安全通过大桥的数据,并亲自从部队调动来重达32吨的2辆重型坦克交给专家组,专家们通过反复推算论证,将最终的测试数据和相关实际情况一并上报许世友,并建议为防止坦克辗坏桥面,大桥路面上必须铺设草包垫,同时规定坦克在整个桥面行驶过程中严禁调整方向或调头行驶。
9月25日前夜,装甲坦克兵团118辆坦克一字排开,每辆坦克之间间隔50米,坦克车队绵延将近10公里,从花旗营出发一路至北桥头堡。时间过的很快,广大群众也陆陆续续到前来,站在大桥的两端热切地等待着开始, 9时许,四辆三轮军用摩托开道,紧随而来是两辆宣传车带着4个大广播全时进行宣传,后面则是连绵不绝的坦克装甲车队,缓缓向大桥驶过。11时,整个车队全部通过大桥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