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查到和敦煌相关的信息,我就去找,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跑。
敦煌文献很好玩,它就是边边角角都有一些字,这些字就有些关联。有的是物理上拼在一起,有的是内容上拼在一起,内容上拼其实更见功力,更见满世界寻找的结果。
——荣新江
敦煌,是刻在中华文明脊梁上的密码。
1900年藏经洞的开启,让这座边陲小城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圣地,却也因文物流散而成为国人心中永恒的“痛史”。
数万件写本、绢画被英法德日等国的探险队掠走,敦煌学一度成为“国际显学”,而中国学者却因难见原始文献而陷入困境。
敦煌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从粟特商队的账目到于阗公主的供养像,从归义军的政治文书到唐宋百姓的世俗契约,每一片残卷都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读敦煌,便是读一部未被正史记录的“民间中国史”,更是读中华文明如何在碰撞与交融中生生不息。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满世界寻找敦煌》是绝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正好最近作家荣新江老师来苏州做分享,我们有幸请他做客慢书房,并签了几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图片入手。
言归正传,荣新江老师,几乎与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画上等号。作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他40年走遍11国48城,从莱顿大学的交换生到国际敦煌学界的权威,他的学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寻宝传奇”。
在手机导航尚未诞生的年代,他揣着纸质地图独闯欧洲,为节省时间在图书馆啃面包抄文献,甚至因抢不到阅览室座位而饿到“拿不动笔”。
他的代表作《归义军史研究》颠覆了学界对敦煌地方政权的认知,而《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则成为研究者案头必备的“藏宝图。
不过荣新江老师的那些书学术性颇强,不太适合我们非专业的人阅读,荣老师有个心愿,希望将敦煌告诉给大家,因此他新出的这本《满世界寻找敦煌》是面向大众的入门读物,是一场充满人文温度的“纸上纪录片”。
它以十二讲串联起荣新江40年的寻访足迹,从伦敦大英图书馆的斯坦因密室,到柏林库房中冻麻双脚的冬日,再到弗利尔美术馆揭开于阗公主画像的真容。书中既有“对开”借宿、剪发见导师的趣事,也有追索《地藏菩萨像》百年流转的悬疑。近200幅老照片、手绘地图和信件,还原了前互联网时代学者“用脚步丈量学术”的纯粹。
更难得的是,荣新江将庞杂的敦煌学脉络化繁为简:他既梳理了伯希和、斯坦因的探险史,也对比了中西方学者对待文物的态度差异;既揭秘文献缀合的技术细节,也反思“挖到生土层”的治学精神。
书中对每段行程都有详尽记述,从与人会面,到文献发现,再到研究成果,均一一呈现。同时,手绘地图、照片、信件等丰富资料穿插其中,使内容更为饱满,作者通过文献比对、残片缀合等研究方法,展示从文献文物切入西域研究的路径。
书中提到的1968个书名,堪称一部微型敦煌学术史,而“旅行文学”的笔触又让普通读者得以窥见学术背后的烟火人间。
当然除了《满世界寻找敦煌》,老师还为我们签了另外三本好书,想要签名版的赶紧点击图片入手吧——
01 《敦煌学十八讲》
一看名字和出版社就知道很学术很专业
签名版·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这本书虽然很学术,但是也是一本敦煌入门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02 《学理与学谊》
荣老师的一些编外文集
签名版·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系为他人著作所写前言后记,下编为自己著作的序跋,内容涉及敦煌吐蕃学、隋唐史、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领域的内容。序跋多总结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发展方向,表现与著述者的友谊,并对著作的贡献做出评价,凝聚了作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03 《从学与追念》
师友回忆录
签名版·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本书是北大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先生追念饶宗颐、季羡林、邓广铭、宿白等老一辈中外学者的文章合集。这些学者都从事过与西域研究有关的工作,作者因此在学习与工作中与他们有过不少交集。
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这些学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一些交往中的轶事,表达了自己的追思,书稿中介绍了老一辈学人在西域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有助于读者了解敦煌学、吐鲁番学等方面的成就;书稿中还介绍了老一辈学者的一些治学方法以及作者自己的一些治学经验,对于后学不无裨益。
以上书籍都为签名本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