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收录当代中国学者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原创理论著作,分为文史哲、社会政法、经济、国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等五个系列。文库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包括专著和主题明确的文集。今日为大家盘点文史哲研究系列已出版图书。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增订本)


刘安志 著

2024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4741-2

深入挖掘吐鲁番、库车、敦煌等地所出新资料,将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相互印证,辅以实地考察,考订复原若干湮没不彰的历史真相及场景,探究揭示唐朝前期经营治理西域的实态与特色。

唐初通过管理体制调整、人口迁移、民户调查等重要举措,切实把西州建成经营治理西域的坚固堡垒与前沿阵地。武周以后设置的陇右诸军州大使、碛西节度使等,表明唐廷善于根据边疆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西域边防管理体制,体现了其灵活变通的边疆治理策略与智慧。

唐朝治理西域采取分类管理原则,对伊、西、庭三州进行直接管理,在龟兹等地则实施“胡汉一体”治理体系,推动中原制度与地方制度相结合,不仅促进了龟兹等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亦有助于增进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讨唐朝治理西域的历程及特点,不仅可以彰显中华文明包容开放的特质,揭示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强大动力,还可为国家文化润疆工程及边疆学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德性论 (修订本)上下卷


江畅 著

2024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3548-8

伴随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德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界乃至世界伦理学界的热门话题。本书在认真研读西方有关德性问题的伦理学原著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人类品质的现实,提出建立伦理学的德性论,以与伦理学的价值论、德情论和正当论相对应作为伦理学的一个主干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德性的含义及其与恶性、人性、幸福、智慧、认识、情感、意志、实践、环境、教育的关系等有关德性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和阐释,对一系列德性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本书于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初版,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同年获中国伦理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王维论稿(增订本)


陈铁民 著

2024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3874-8

王维是盛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名“首冠一时”。本书作者于1990年出版论文集《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对王维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在王维研究领域,《新论》是一部论证缜密中肯、考证翔实可信、成就超越前人的典范之作。它出版早,影响大,将王维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1991年,获得北京市委宣传部颁发的1990年版北京市优秀图书文艺类一等奖;1992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2006年,作者以《王维新论》为基础,增收论文七篇,编成《王维论稿》一书,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七篇论文中,有六篇是1991年以后陆续写出的。它们大抵每篇皆有创获,如《读张著〈王维年谱〉札记》,揭示了一种较流行的《王维年谱》对王维诗文的误释与误考;《辋川别业遗址和王维辋川诗》,廓清了自古至今关于辋川别业是一座大型私家园林的不恰当说法。此次出版增订本,主要增收了2006年之后新写的两篇文章,其中《王维为蒲州猗氏人考》一篇,对王维的籍贯提出新见,发人所未发。另外对《王维年谱》一文,也作了不少修改。欲研究王维,本书是不能不读的论著。

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从南斯拉夫的历史解读科索沃的现实


郝时远 著

2025年1月出版

ISBN:978-7-5228-3323-1

本书以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及其制造“科索沃模式”为背景,对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国家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回溯了帝国霸权制造巴尔干“火药桶”的历史脉络,重点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他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推行“新干涉主义”的霸权行径,指出这一重大事件之后北约东扩终将面对与俄罗斯对局的地缘政治“斗争高潮”。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增订版)


王子今 著

2023年9月出版

ISBN:978-7-5228-1075-1

生态环境是文明演进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背景。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进程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环境。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考察、理解和说明,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主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分别从秦汉时期的气候变迁、水资源、野生动物分布、植被等方面论述当时的生态环境条件,也分析了“影响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和“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也作为一个专题有所说明。作者还在“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个案研究”题下就若干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可以说是第一部中国生态环境史的断代研究成果。《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作为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项目编号:00BZS009,结项鉴定等级;优秀)的最终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后,作者的后续研究,若干学术新见纳入了增订版。初版九个部分中,在起绪论作用的第一部分之外,其他八个主体部分都增加了新的小节。初版原有结构有个别调整。各部分内容,也实现了疏误修正、观点更新和资料充实等方面的改进。从坚持实证原则,重视考古文物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之学术风格的表现来说,增订版也有升级版的意义。

宋案重审(修订本)


尚小明 著

2022年9月出版

ISBN:978-7-5228-0050-9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修订本)


马敏 著

2022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2602-1

本书所论,从古代“士”阶层的兴起、传统绅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绅商合流的萌发,一直延伸到近代绅商阶层的形成及其角色和作用;同时又通过绅商阶层的类型区分、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政治参与的探讨,与西方的早期资产阶级作众多层面的比较,陈述对于“市民社会”、“公众领域”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官商关系的见解。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国绅商研究,而且可以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结构、体制变化的整体认识。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赵敏俐 著

2021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9003-9

本书是赵敏俐教授多年从事汉代歌诗研究的重要创获。“歌诗”指的是可以歌唱的诗,中国早期诗乐一体,配乐而歌是中国早期诗歌的基本形态,后来诗乐逐渐分离,才有了脱离音乐的独立的诗歌语言形态,自汉代以后成为两种不同的诗歌流派而并行发展。作者独创性地将艺术生产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结合汉代乐府制度的变革,系统探讨了汉代“歌诗”这一特殊艺术形态的发生演变过程,揭示了其复杂的生成机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

近代中国民间武器(修订本)


邱捷 著

2021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01-8688-9

近代中国民间拥有从鸟枪、土炮等老式火器到机枪、驳壳等大量武器;民间武器的数量与种类,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治安程度、购买武器的难易、民情风俗等因素都有关系。广东、东北等地区民间武器数量巨大,新式枪炮成为民间拥有量最多的工业金属制品。民团、盗匪则是军、警以外拥有武器最多的两个群体。本书对民间武器泛滥的状况、成因、民团武器、盗匪武器、各阶级阶层对民间武器的态度、军政当局对民间武器的对策、武器贩运背后的外国因素、民间武器同“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做了探讨,对近代中国社会史、军事史、革命史等研究领域具有参考价值。

秦汉交通史稿


王子今 著

2020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6460-3

秦汉时期是中国交通史进程的重要历史阶段。本书总结了秦汉交通道路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路、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

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拜根兴 著

2020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6811-3

七世纪中叶,东亚世界进入大变革、大组合的动荡时代。在“中国的天下秩序”框架下,唐与朝鲜半岛东南部新罗政权的关系经历宗藩关系缔结、相互合作、摩擦冲突乃至重归于好的不同阶段,新罗真德女王、武烈王金春秋、文武王金法敏积极展开对唐交涉,唐罗双方使者往来其间积极协调,而率兵前往朝鲜半岛的唐朝军将,切实执行唐廷的半岛政策,与新罗联合,促使朝鲜半岛百济、高句丽两个政权灭亡。随后长达七年的“唐罗战争”,显示出当时唐与新罗政权对朝鲜半岛未来走向设计的矛盾与冲突。本书在中韩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三国已有文献资料,以及学界极少关注的金石碑志史料,梳理探讨相关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此外,本书还汲取韩日学者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韩国学者直接对话,避免了此前各说各话互不牵涉之现象。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修订本)


鲁西奇 著

2019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2678-6

本书通过对历史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重建及其演变过程的考察,探讨历史地理区域的生成、演变及其导因,分析区域的开发进程、内部结构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同时,摸索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考察历史地理区域之生成、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口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居住方式的变化,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都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与模式,有不同的内涵;一个区域的人地系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历史文献分析、地理学田野考察方法以及人类学思想观念相结合,从地出发,站在人的立场上,观察并分析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与地理面貌的演变。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修订本)


唐启华 著

2019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2924-4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中国摆脱条约束缚的叙述典范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台海两岸均以“废约”历程为主轴诠释外交史,而“修约”则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探讨北洋修约之历程及其意义,一方面依据档案,重建北洋修约案例,探索其外交政策与交涉策略之发展;另一方面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史观对话,希望能更丰富多元地理解民国外交史。

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修订本)


朱英 著

2018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1755-5

本书借鉴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商会发展的丰富史料基础上,就转型时期的中国商会组织做出了深入探讨,对我们认识近代商人社会与商业团体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对于修正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也有不容忽视的实证意义。全书共16章,除第一章导论外,作者用15章的篇幅全面叙述了近代中国商会组织的兴起背景、发展、特征、经济政治司法等活动,及其遭遇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分析了以商会为代表的市民社会在近代中国的特点和作用。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增订版):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李细珠 著

2018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2899-5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形成于清。作为省级行政长官,地方督抚是介于清朝廷与府厅州县基层政权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运作功能。在清末新政中,地方督抚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清廷中央的新政决策,也是在各省推动新政具体实施的实际主持者,可见其在新政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清廷通过新政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督抚的权力及其对清廷中央决策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演变,从而使晚清权力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辛亥鼎革之际,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变成“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其总体表征是中央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其直接后果是清廷中央与地方均不能有效地应对革命,致使清王朝走向覆亡之路;其另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军人势力的崛起,出现军人干政,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

党员、党权与党争


王奇生 著

2018年4月出版

ISBN:978-7-5097-9984-0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弱势独裁政党”,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这是其最终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关晓红 著

2017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0995-6

科举制在中国延绵近1300年,影响深远。1905年清廷下诏停止科举,于近代社会转型至为关键,亦为中西学地位转换之枢纽。停废科举逾百年仍众说纷纭,与忽略改科举进程的运作成效及其间曲折复杂的人事不无关联。鸦片战后60多年间,议改科举经历了纳科目、学堂于科举及纳科举于学堂两个取向截然相反的阶段。清廷修复京师贡院的讨论,促成朝臣疆吏合谋干预,导致科举由减额渐停跳跃至立停。立停科举本意并非废科举,而是将科举抡才与学堂培才功能合二为一的设计。清廷重视科举善后,却低估士子对科举的心理依赖,造成仕途拥堵与混乱。改科举与停科举因社会变动而起,前后贯通戊戌至新政,推动办学堂、印图书、开演讲、兴百业、启民智、改官制,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但学堂育才强调知识获取与做事能力,忽略圣贤义理与做人的品行,使伦理社会的中国陷入文化道德之殇,成为后科举时代的一大难题。

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修订本)


孙伟平 著

2016年9月出版

ISBN:978-7-5097-9170-7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个新尝试。

作者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主体(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并不存在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鸿沟,主体(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其本性、需要与能力,根据实践活动中所发现和把握的事实,进行价值评价,获得价值判断,并以之为指导进行价值创造活动。实践的解决对休谟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只要对之加以总结、提炼,逻辑上的解决也是完全可能的。

特别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从事实到价值、从事实判断导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并不是单向、静态的,而是一个双向作用、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主体(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就不断在新的水平上双向过渡,达到统一。

两宋货币史(修订版)(全二册)


汪圣铎 著

2016年3月出版

ISBN:978-7-5097-8530-0

宋代货币品种多、发行量大,历来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经济史、宋史的热点。书中全面考察了宋朝的货币政策,宋代铜钱、铁钱、纸币的发行,宋代金银的流通情况;对宋代货币一些重大理论课题,也逐一进行了探讨,勾勒出了宋代货币运行的整体面貌。本书力图破除以往在宋代货币研究方面的神秘论和不可知论,在宋代货币运行的特点、宋代铜禁钱禁等政策的实施效果、宋代纸币的特性、金银在流通领域的地位等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耿云志 著

2016年1月出版

ISBN:978-7-5097-8278-1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过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这种重大的转变,既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也是文化形态的转变。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本书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 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增订本


侯旭东 著

2015年12月出版

ISBN:978-7-5097-8105-0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布南北,影响遍及朝野。关于佛教义学发展与高僧大德的事迹,向是关注重点;而对一般信众的信仰,则知之甚少。本书依据铭刻资料,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视角研究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中古佛教对普通民众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