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月23日讯(记者 余诗琪)S基金的“势力”正在中部地区逐渐扩散。
日前,江西省首只S基金——江西润信赣投接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江西润信赣投接力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
从去年开始,安徽、湖南、河南都有S基金成功落地,现在加上江西,中部六省中已有四地投身方兴未艾的S市场。
一位基金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内私募股权市场进入存量整合阶段,S基金作为优化资本流动的重要工具,正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中部地区渗透。
江西入局、安徽领跑
S基金(Secondary Fund)是指专门投资于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基金,即购买已经存在的私募股权基金份额或投资组合,而不是直接投资于初创企业或成熟企业。
在一级市场,S基金作为新兴的退出渠道,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当下热度日渐走高。不止一位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表示过,现在S基金的关注度明显上来了,不少GP改变了态度,尤其是国资机构,会主动了解S基金的情况。
在中部省份中,国资成为S基金的主要参与方。如新近成立的江西润信赣投接力基金,就是由江西股交、恒邦保险、南昌轨交产投、江西赣投等国资平台联合中信建投共同设立,国资体系的出资额达到了80%。
而安徽的合肥市共创接力基金,其重要标签就是“中部地区首只国资体系的S基金”。牵头的大股东兴泰控股,是经合肥市国资委授权经营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曾发起设立了建信信托、徽商银行等地方金融企业,其旗下的兴泰资本管理着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兴泰控股对合肥市共创接力基金认缴了11亿元,持股39.29%。
合肥产投则是共创接力基金的第二大股东,此外还有合肥百大、合肥城建等近十家国资平台一起出资,合计28亿元,使得该基金成为中部地区S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一只。
在中部省份S基金竞逐中,安徽凭借规模优势与交易模式突破,成为区域发展的标杆。今年1月,合肥市共创接力基金与上实盛世、科勒资本达成合作,完成了两笔投资业务落地。且值得注意的是,其与上实盛世的合作,是一笔S基金认购另一只S基金份额的交易。
两只S基金之间交易成功,被另一位市场化的投资人认为是,S基金市场的流通性进一步被打开的信号。同时,她还提到,交易模式的突破意味着中部国资在S基金上的操作策略逐渐成熟,未来动作会更多。
湖南、河南的S基金虽然规模远小于安徽,但实现了差异化的打法。去年10月,湖南省首只综合类S基金“湖南润信常勤基金”(规模3亿元)完成对某国家级产业基金子基金份额的交割,成为中部首个涉及国家级基金份额转让的案例。
河南则以“跨省LP联盟”模式构建S基金生态。和湖南同一时间,河南省首只S基金“中金接续元亨(郑州)基金”(规模7亿元)落地郑州高新区,由中金资本管理,引入湖北宏泰基建、苏州东方产投等跨省国资LP。通过嫁接湖北、苏州等地资源,河南可间接获取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项目池,弥补本地市场化GP不足的短板。
万亿存量市场“求变”
安徽、湖南、河南的差异化路径,折射出中部省份在存量市场环境中的“求新求变”。
清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Q1,中部地区私募股权基金存量规模超1.2万亿元,其中约15%的基金进入退出期。受IPO节奏放缓影响,退出已经成为市场从业者普遍的困境。
在前述基金负责人看来,中部省份正面临招商引资和存量基金退出的双重压力,由于区位原因在招引项目和GP(普通合伙人)天然处于劣势。中部省份可以通过S基金形成错位竞争,以灵活谈判条件吸引GP、项目合作。
“现在市场上供远小于求,很多基金受限于退出周期,出清意愿特别强烈。通过S基金这种方式,中部省份在挑选项目上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更容易拿到优质项目的份额。”他表示,同时,S基金在退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退出期短、折扣空间大,还能为地方国资带来较快回报。
但亦有从业者对《科创板日报》表示,S基金交易中非标准化资产估值缺乏统一标准,买方和卖方之间估值分歧相当大,经常出现S基金作为买方市场占据优势,对项目估值要求苛刻,部分项目方因折扣过低不愿出售,导致交易僵局的情况。
另外,当前中部省份S基金都高度依赖国资LP,在交易流程上需履行繁冗审批程序,与S基金高效流转需求天然矛盾。
在以上基金负责人看来,现在中部省份的S基金仍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阶段。目前,优质企业经历了市场低谷期后“大浪淘沙”效应显现,中部省份如果能借助 S 基金不断锁定优质项目,随着市场信心持续修复,交易活跃度与案例数量才会有显著增长 。
在这场中部省份的竞逐中,S基金既是行业退出困局的破局尝试,也是地方国资创新策略的体现。未来,如何在“买方优势”与“资产价值”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中部S基金“新势力们”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