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化投资,已经迈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如今进入了分化阶段。

此前数年,“十亿奖金门”、“年终奖上千万”的消息成为量化行业“代名词”,各大机构纷纷提升员工福利,吸引“最强大脑”加盟。

甚至出现量化机构之间为了挖角高端人才,不惜对簿公堂的案例。

但随着市场进入新阶段,2024年,无论是私募头部机构还是公募量化团队都逐渐放慢脚步,行业亦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

2024年后的量化大厂们,“人才策略”为之骤变。

仍有团队逆势扩张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末,至少有9家百亿量化私募的年内员工人数增长超过10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统计数据的口径,是第三方机构对相关行业协会的注册备案人数的统计。其统计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统计的偏差,乃至滞后。

积极程度与规模不完全相关

仅就上述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各家公司人才战略的积极程度和存量规模不完全相关。

高居榜首的佳期投资,年内增加了45名员工。

但这家量化大厂在基金圈一直十分低调。该机构法定代表人、第一大股东是季强。早年曾在珠海一家贸易公司任职,之后在珠海特区报社担任报业发行站长,在任职佳期前看似乎并没有太多投资方面的履历。

佳期投资的二股东是吴霄霄则明显有更鲜明的投资背景。后者曾在美国Spot Trading LLC担任过半年的量化研究员。

可以看出,这家量化大厂的创始人背景和股权结构,与其他众多百亿大厂有所区别。

紧随其后的是宽德投资,年内新增员工达到42人,这家机构曾是2023年整个私募圈“募资王”,当年上半年“吸金”超百亿元。

另一家名为卓识投资的机构,今年增加40位员工,创始人张卓早年在美国骑士资本期货部担任过量化策略师。

上述三家机构年内新增员工超过40人,凸显了相关公司在人才方面的进取姿态。

最头部机构“没闲着”

业内的头部量化机构则在第四位以后开始“亮相”。

年内新增员工数量排在第四位的是明汯投资,这家机构与九坤、衍复等机构同属于最头部量化阵营。

在备案主体机构员工明细中,明汯投资成为唯一一家“入榜”前十名的一线量化机构。

磐松资产——2024年量化行业最大的“发现”——与明汯一样在今年内新增员工超过30人。

今年“名声大噪”的磐松资产(按其官网说法)受托资产规模从3月末50亿元增长至7月初的百亿元级别。他的团队人数增长,有很大的合理性。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金锝资产也出现于上述榜单,这家机构是中国最早期量化机构,资历甚至深厚于部分头部量化大厂,创始人早年曾在华尔街机构任职。

据悉,金锝资产长期与招商银行等私人银行合作,客户群体较为稳定,对外发声极少。其创始人在数年前曾表态,量化产品的运作亦有助于“专精特新”企业的价值发现。

总体来看,除了磐松资产相对年轻以外(成立时间不到三年),上图中其余机构成立时间均超8年。

新增多少“投入”

在资管行业,人是最重要的资产。

增加团队人手,某种程度上就几乎等于增加投入。

那么人数增加名列前茅的量化机构们,到底增加了多少投入呢?

资事堂梳理招聘网站披露的信息给出了一些预估的信息。

以量化交易员岗位为例,这个岗位“一般资历”的员工,入行薪酬在2万元-4万元/月,不少机构还给出一年“13薪”、“15薪”的薪酬包(即一年发13个月-15个月薪水)。

以此来估算,岗位年薪在26万~60万元之间。

而且,这个年薪包是基础薪资,并不包括如果量化产品业绩突出后,分配给员工的奖金部分。

若按照每个人60万元年薪(税前)计算,一家私募增加40位员工则需要投入2400万元,叠加上缴五险一金(按照20%的比例),私募机构增聘40位员工的投入要接近3000万元。

对于一家量化机构来说,员工薪酬的开支只是成本中的一项。随着新增员工,公司可能要投入新的投资策略,这带来了更多的硬件、福利、管理和营销等支出。

当然,如果是增聘资深投资经理,则机构往往会视其贡献而制定利润分成计划,这个支出就“上不封顶”了。

或有“隐藏实力”

上文也提及,第三方平台统计是备案员工的增长情况。对应的公司实体亦是私募的备案主体。

但实际上,在内地量化圈,部分机构为了保持“竞争力”,会有隐藏的“团队”在。

比如,部分头部量化机构会存在平行设立的科技公司,后者可能由部分私募机构的股东创设,负责战略的AI技术开发等。

亦有个别量化机构,为了避免法律或知识产权纠纷,而资助或支持部分投资人才创设或加盟名义上的外部机构,后者亦成为这个公司的“秘密武器”。

增聘也要做好“应对”

人才增长不仅带来了投资“生产力”的增长,有时也会因“生产关系”的复杂而引发额外的干扰。

2022年量化圈一场引发行业关注的技术秘密纠纷案,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涉入其中的均为业内知名量化。锐T投资为原告,被告是头部量化机构幻F量化,以及九Z资产及积M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均为化名)和杨某。

期间的纠纷产生于,杨某从锐T跳槽后加盟其他公司而引发。锐T公司认为这个安排涉及自然人携带前东家技术秘密加盟其他机构。而考虑几家被告机构的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锐T公司最终把这些机构都告了。


另有百亿私募人士对资事堂透露:撇开前述案例不谈,对业内机构来说,引入其他量化机构的核心人才确实有其需要把控的风险。当然,自我培养也会有各自的短板。

如何把控人才战略执行中的风险和收益,更好的助力所在机构的发展,这个行业圈子,还有不少需要精进的地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