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知识·军旅·人生】
这是一场长达7小时的精密手术。手术室内灯光通明,医护人员呼吸可闻。显微镜下,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永祥默契地配合着主刀医生,手术全程十分顺利。随着患者最后一块肿瘤组织被完整剥离,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不但要精准,更要稳。”今年38岁的杨永祥从事神经外科的科研与临床工作已有10余年,这种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战斗”已成为他临床工作的常态。
4年前,杨永祥受命前往高原地区执行医疗保障任务,这是他第一次到高原边防。那年的中秋节,皎洁的月光如霜雪般覆盖喀喇昆仑山脉,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杨永祥正在休息,一名头部严重受伤的战士被紧急送到医疗队。他接诊时发现,战士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鼻腔和口腔内也全是血,情势非常危急。
“重型颅脑损伤,需要尽快进行手术!”通过问诊、查体和头颅CT检查,杨永祥迅速给出诊断结果。然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满足手术条件,只能转送至一千多公里外的综合性军队医院。在送医的机舱内,杨永祥时刻关注着战士的病情变化。午夜时分抵达了目的地,在救护车上,杨永祥第一时间将病情变化情况同步给后方医生,完善救治方案,直到战士被推进手术室,才放下始终悬着的心。“那天的手术非常成功,战友术后恢复良好,很快重返战位了。”杨永祥回忆道。
这次的经历让杨永祥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他开始围绕“高原颅脑损伤患者救治困难”展开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不仅在国内首次描述了“高原地区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还探索了临床救治防治策略,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近3年,他就“高原颅脑损伤”相关课题研究共发表了9篇SCI论文,并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永祥常说,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普通如砖瓦,但正是这些砖瓦,筑起了守护战友“生命中枢”的堡垒。不久前,一名45岁的空军飞行员因频繁头晕影响飞行任务,来到神经外科就诊。“这个位置的肿瘤就像在雷区拆弹,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偏瘫失语。”经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后,杨永祥在病例讨论会上指出了手术的风险。为了让战友能重返蓝天,杨永祥所在神经外科团队迅速组织科室专家和多学科诊疗,在无影灯下与肿瘤展开了一场毫米级的较量。这场长达数小时的手术取得了成功,杨永祥又一次攻克了难关。
在医院一年一度的“强军先锋 华彩西总”颁奖典礼上,曾获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病例手术大赛全国杰出病例奖、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病例手术大赛四川省一等奖等荣誉的杨永祥,又成了这一届的“星火人才”获奖者。手捧奖杯和证书,杨永祥激动地说:“我将继续聚焦于‘高原颅脑损伤’救治新策略的研究,力争取得更多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为提高卫勤保障能力赋能助力。”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王子冰 张然然)